8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语言学会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承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含港澳台)等共计9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另有近百名师生旁听了会议。

大会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语文》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方梅教授主持,她重点介绍了参与此次会议的国内外的特邀专家。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沈家煊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祝贺会议胜利召开,并呼吁立足于汉语语言学自身特点,构建以“对言结构”为主干的汉语大语法的宏观体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张旺喜教授代表主办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互动语言学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语言“因互动而生,为互动所造”,互动语言学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外语的教学实践,从而构建“基于用法”的互动教学模式。这与北语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的优势可以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沈家煊教授致开幕辞

张旺喜副校长致欢迎辞
讨论会由大会报告和小组报告组成。国际互动语言学界各位领军学者报告了国际互动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各自感兴趣的全新研究,反映了互动视角下以英语为对象语言的最新成果。来自德国波茨坦大学的Margaret Selting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ohn Heritage教授、赫尔辛基大学Laury Ritva教授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Tsuyoshi Ono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陶红印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陆镜光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梅教授,先后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各位专家在互动视角下对英语、汉语的新观察、新思考,引发了现场积极的互动与热烈的探讨。

Margaret Selting教授做大会报告
23日的下午和24日的上午,在教五楼,86位学者分小组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议题广泛,涉及社会行为与句法、会话序列与句法选择、在线生成的语法、位置敏感的语法、韵律与多模态等互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既有宏观的理论构建,也有微观的现象考察,反映了互动语言学研究领域当前的较高水准。
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互动语言学是一个新的领域,为汉语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维度,老问题必定会在新视角下会有新发现。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喜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此次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思想的各位专家学者、代表以及旁听的代表表示了感谢。
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以汉语为对象语言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化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三届,第四届将于202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