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中非青年夏令营活动组织300位中非青年共同前往故宫,体验中国文化,在长城上进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倡议活动,用青春与呐喊为文化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倡议活动
营员们一路欢欣鼓舞,早早的就在观光车中唱起了歌,迎接北京的第一缕朝阳。随着大巴驶入古城区,灰瓦斜顶的中式建筑映入眼帘,温润如玉的鼓楼、波光粼粼的护城河以及高耸而古老的城墙,让他们无不赞叹庄严与活力并存的故宫。雄伟壮丽的故宫,殿宇巍峨,宫阙重叠,画栋雕梁。紫禁城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异常美观。沿着午门中轴线,一系列皇家的建筑群让营员们大饱眼福。殿门前整齐庄重的门钉、牌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正楷、御花园盘根错节的古树,它们无不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小伙子俯身触摸着斑驳的石砖,感受着这岁月洗礼下古都的一隅。

故宫跳舞
中非青年夏令营的中非营员们也为皇城增添了一股别样的活力。几位来自喀麦隆的姑娘们在空旷的场地即兴跳起了非洲传统舞蹈,引得故宫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其他营员也争相与中国游客互动,合影自拍玩的不亦乐乎。

故宫
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营员宗思宇表示:“这次是第二次来故宫了。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夏令营活动让我们身边有了很多外国朋友的面孔,我们一起合影、游览故宫,感受不同的文化。当我们看到来自肯尼亚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紫禁城下载歌载舞,会感受到他们那份真挚的热情。我认为这次中非青年夏令营活动就是将这份欢乐,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当被问到如何向非洲朋友介绍故宫时,她答到:“我认为故宫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悠久的历史,然而就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说的那样:故宫属于我们所有人。希望更多的外国友人能来到故宫,体验我们中国最正宗的文化之旅。”
来自莫桑比克的向逐言兴奋地说:“如果我的朋友要来中国,我一定推荐他们来故宫!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旅行,这里的传统建筑是那么宏伟气派,你很难想象在几百年前,中国人就可以用木头搭建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宫殿。此外,中国的游客以及和我们一起参加夏令营的中国营员都对我们很热情,我们都喜欢在镜头前一起摆出笑脸。我希望以后能够多参加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延续中非青年的友谊!”

长城倡议
下午,参加夏令营的中非青年来到了巍峨的居庸关长城,一路的颠簸并没有减弱中非青年们的热情,他们在长城栈道上唱起了《大中国》、《小薇》等著名中文歌曲,博得游客们的阵阵喝彩。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文物,还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中非青年们在游览长城时,带着对历史负责、对文化敬畏的态度,在层层的台阶上思考如何加强长城保护,构筑全社会、全世界长城保护的“万里长城”。迎着灿烂的阳光,青年们奋发激扬,携手发出《文明传承,青年有责——世界青年文化遗产学习与保护倡议》的响亮宣言,他们呼吁世界青年们积极行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文明的参观者,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行动者和传播者。他们展示了当代中非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青春风采,用实际行动为文化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长城
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熊怡怡说:“在本次夏令营活动中,我们接触的非洲青年们都非常能歌善舞,在与中国青年的互动中,更不吝啬展现他们的才华。我认为,作为青年一代去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非洲做一名汉语教学志愿者,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对长城文物保护倡议,她表示:“文物不仅是各个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心怀保护文物的信念。”
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安东尼奥同学表示:“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们中非青年夏令营的成员们都登上了长城,可见我们都是厉害的人。在没来中国之前,我就听说过长城,但今天亲自来到这里,才被它的宏伟所震撼,简直难以想象是怎么用纯人工一块砖一块瓦修建而成的。当然,就像我们所签署的文物保护宣言一样,长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颗明珠,应该得到长足的护理和修缮,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延续下去,我们才能向下一代介绍这伟大的景观。”
“中非情 青年志”,青年象征着未来,象征着希望。中非青年的互相了解、相互信任是中非关系发展的良好基石。北京语言大学愿在中非友好外交的关系中,扮演好助力文化“架桥人”的角色,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巩固推进中非传统友谊,促进中非杰出青年互解,加强中非文化交流互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