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出版社”)、《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承办的“反思性汉语教学(教师、教法、教材)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
本次会议主要面向京津冀地区,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62所高校230位专家、一线教师参会。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朱瑞平教授和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编辑张健编审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由出版社党总支赵中平书记、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陈维昌博士共同主持。

朱瑞平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并阐释了“反思性教学”研讨对学科走好未来之路的重要意义,称会议“办得及时”“办得有意义”,并对会议“送教上门、送宝上门”普惠一线教师之举给予高度评价。
张健董事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北语社的战略规划、研发理念,并指出本次研讨会体现了出版社秉持的“面向学科、面向事业、助益学界、服务教学”发展理念,希望通过专题研讨引发大家对教学、教师、教材科学性反思,激发大家开展教学反思实证研究,促进学科理论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和教材创新。

本次学术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王添淼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崔永华教授、杨寄洲教授、毛悦教授、郑艳群教授、张健编审、沈红丹老师,围绕“反思性汉语教学”这一主题,从教学方法、教师发展、教材建设三个维度,结合综合课、口语课、汉字课等课型进行专题研讨,对教学、教材编写中的普遍性、类型化的问题进行科学反思和论证,探讨反思性教学研究方法;同时,顺应数字网络时代发展趋势,对传统教材观进行反思,提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发展思路。报告专家结合具体案例及个人教学反思成长经历,充分展示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入挖掘教学设计、课堂行为、课堂决策与教材编写与反思性教学的互促互进的联动关系,理论高屋建瓴,示例鲜活生动,方法精彩实用。反思性教学源自外语教学领域,在汉语教学领域还鲜有讨论。本次研讨会通过介绍和引进外语教学领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旨在激发学界同人对反思性汉语教学的关注和持续研讨,促进一线教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研究素养,由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到实现自我,借他山之石引领学科发展。“反思性汉语教学(教师、教法、教材)研讨会”2018年度拟举办三场,后两场将于5月26日、6月2日分别在武汉、大连举办。

依托我校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出版社一直致力于为学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教师成长发展平台、教材编写研发平台和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每年都会结合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教学实践问题,面向海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会、教学交流会,每年有千余位汉语教师共聚在一起,探讨学术、交流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