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语言大学2017重大专项项目“新时代加强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开题及课题难点研讨会在教四楼213会议室举行。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霞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晓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李群英教授、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魏玲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青岭教授,我校科研处项目负责人王亮作为开题专家出席了会议,项目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文阁院长、梁太富老师、杨林坡老师和国际关系学院贾烈英院长、马方方老师、周建仁老师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合影
科研处王亮老师介绍了项目情况和开题要求。项目选题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在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希望项目组以此次开题研讨会为契机,查找问题,再接再厉,冲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项目首席专家、国际关系学院贾烈英院长汇报了课题设计及研究计划等内容。他说,北语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肩负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和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独特使命,项目组目前已成功举办“中国道路大讲堂”和“大使看世界”等系列讲座二十余讲,在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和向留学生阐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及原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项目的子课题设计、任务分工、研究计划和研究难点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文阁院长对项目的重点、难点方面进行了补充,她提到对留学生进行中国国情教育高度契合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国内高校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较少。
在听取完项目的介绍后,开题专家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中国矿业大学田霞教授认为在研究路径方面,对留学生的国情教育要避免直接灌输,而应在隐蔽性和参与性上下功夫,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国矿业大学田霞教授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光教授提到项目的子课题彼此不互相独立,建议重新设计,以使得各个部分从逻辑上独立、方便子课题的研究各个展开,同时在研究前针对留学生的教育现状要做好前期调研。

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光教授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李群英教授对项目名称提出了修改建议,并指出为实现因材施教,应根据国家和地区来源对留学生进行分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政法大学李群英教授发言
外交学院魏玲教授以习近平主席著作《摆脱贫困》英、法文版发行并受到非洲国家热议和自己的博士生亲身参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的经历撰写博士论文为例,谈到对留学生的国情教育关键在于寻找共同点。

外交学院魏玲教授发言
对外经贸大学董青岭教授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投标书的角度对照项目的申请书一一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对外经贸大学董青岭教授发言
最后,项目组成员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回应,并由贾烈英院长做总结发言。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目前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而加强和改进国际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一步,作为国内留学生数量众多的北京语言大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使命,项目组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认真修改完善,服务学校长远发展,服务国家整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