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至17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汉语国际教育暑期高级讲习班。
7月11日上午,讲习班开班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喜教授、讲座专家代表张新生教授等隆重出席。开班仪式由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姜丽萍教授主持。来自海内外180多所院校和教育机构的210名汉语教师和教学负责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喜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及海外各兄弟院校的学员和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北语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张旺喜副校长表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国家事业,希望各位老师能和北语人一起努力,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北语愿意为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打造一个公益性的、可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

张旺喜副校长致辞
英国理启蒙大学张新生教授代表授课专家致辞,他高度评价了北京语言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感谢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为海内外的汉语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期待学员们从讲习班中汲取营养,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所提升。
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杨睿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诚挚地表达了对北京语言大学的深厚感情,希望通过此次研习了解学术前沿,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在为期7天的讲习班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英国理启蒙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中文教师协会等海内外高校与机构的17位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带来了12场精彩的讲座和4场工作坊。讲座主题涉及汉语本体、汉语教学、二语习得、语言标准与大纲、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课题申报等领域。在各场讲座的专家和学员互动环节中,学员们踊跃提问,就讲座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平时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向授课专家请教。学员们表示,授课专家学术视野开阔,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教育者特有的人文情怀,在为学和为人方面都堪称楷模,深受教益。工作坊主题涉及听力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和视听说教学,这些课型在一般的学术会议上很少集中展示,五位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个人反思和研究项目展示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案例,并基于资源库和新媒体技术就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使学员们深受启发。
15日晚,根据学员的需求,基地组织了学科发展、教学法、教学资源和师资培养四个主题的分组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分享教学与科研的经验,探讨疑难问题,互通有无,集思广益。交流会深受好评,学员们表示既收获了新知,也结交了志趣相同的朋友。
17日,讲习班结业仪式隆重举行。姜丽萍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学员认真勤勉的学习态度,讲述了本期讲习班的设计和筹备过程,对各位授课专家、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姜丽萍教授及基地驻所教师为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对学员们学有所得表示热烈祝贺。学员们也纷纷对下一期的暑期讲习班提出期待和建议,希望明年的讲习班更精彩!

讲习班合影
附:授课专家及讲座题目(以实际授课时间先后为序)
授课教师 |
讲授课程 |
张新生 英国理启蒙大学教授 |
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能力标准 |
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梁 霞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 |
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立场与文化态度 |
卢福波 南开大学教授 |
立足于汉语应用及特点认知的语法教学及研究视角 |
江 新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汉语名名复合词认知加工和学习研究 |
吴应辉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汉语国际教育课题申报中的选题筛选与文本打磨 |
崔永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汉字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李靖华 北京语言大学讲师 |
工作坊(一) 听力课教学 |
王 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 |
工作坊(二) 视听说课教学 |
朱 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课的设计与实践 |
钱旭菁 北京大学副教授 |
词汇理论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
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汉语教师的学术自觉 |
孙 旭 美国双语教学与研发中心策划 王匆匆 美国中文教师协会教师 |
工作坊(三)口语课教学 |
李卫英 首都师范大学讲师 |
工作坊(四)写作课教学 |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授 |
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实操技术 |
赵 杨 北京大学教授 |
“互联网+”汉语教学资源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