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的“第5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在京举办。会议期间,我校中外变音协作研究中心与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轻重韵律与变音”(Prosody and Morpho-Phonology )工作坊,得到了与会同仁的广泛关注。
“轻重韵律与变音工作坊”以“音节、声调、变调和轻重韵律语法”为主题,邀请1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汉语、民族语、外语以及实验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围绕“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是词重音语言”等观点进行深入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们各抒己见,各展其长。
我校中外变音协作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部博士生导师陈卫恒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带调语素与带重音的词:单/多音节语语素/词超音段表现的异同与关联》(Toned Morpheme vs Stressed Word: Difference, Similarity & Relatedness of the Designed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of Morphemehood/Wordhood of Mono- vs Poly-Syllabic Languages)的主旨报告,他阐述了世界语言音节与语素/词匹配类型的研究观点以及对单/双/三/多音节语的划分,从全球语言特别是域外单音节语(包括非洲Dinka语、美洲Maya语)的研究视角,梳理了一个语言声调发生、发展、消亡与一个语言单音节词总量和单音节语性质的一般关联规则,引起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
2017年6月,在第四届韵律语法研究国际研讨会(ICCPG-4)上,北京语言大学中外变音协作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中心的宗旨是联合汉语、民族语及外语界同仁,共同推进中外语言尤其是中国境内语言、方言构词与构形音变的充分描写和研究,推进跨语言比较研究及普遍规律的探求。中心成立以来,已举办了多次重要会议和系列讲座。中心推出微信公众号“奇妙的变音世界”,每月编辑发布变音专题电子月刊 Wonderland of Morpho-Pho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