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做客“来园讲坛”第十二讲

发布时间:2021-06-07  新闻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6月4日下午“来园讲坛”第12讲在我校逸夫楼报告厅隆重开讲,为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让更多的师生聆听讲座,主办方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作为这一讲的主讲嘉宾,应邀做了题为 “谈汉语实词分类的语义语法综合研究——兼论汉语特点与汉语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我校科研处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承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程娟教授主持,线上线下20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前,刘利校长与王宁先生亲切见面,并合影留念。

讲座嘉宾合影留念

王宁先生(左)与刘利校长(右)合影

王宁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文字训诂学和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上有卓越贡献和重要创新。出版《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以上与陆宗达先生合著)、《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讲座》、《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等专著,主编《汉字汉语基础》、《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汉字学概要》等高校教材,及其他丛书共20余种。系大型辞书《辞源》第三版修订主编之一。发表语言学、文字学论文及文艺评论文章250余篇、短文120余篇。

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王宁先生从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谈起,指出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由于缺乏典型的语法形态,用西方语法体系将汉语“形式化”,将会带来种种问题。对于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汉语,应不应该意义放进去?王宁先生提出实词划分是句法结构的基础,以形态变化为第一要义来确定汉语的词类,从而建构汉语的句法,是以不存在的条件来“立法”。汉语的句子有没有“法”(规则)?王宁先生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从语义出发的句法观念。古人关注的是词的意义如何建构出句义句法就是由词义组合成句义的法则。但是,只凭意义能否建构出句子的法则?没有形式可以吗?王宁先生否定了唯意义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了从生物学中衍生的“结构-功能分析法”的科学性,认为人类意识性的组合也是有系统结构的。句子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主-谓-宾-补”,“定语”和“状语”来充实基本结构内涵这就是结构功能分析法在语言分析中的运用。

 

讲座现场 

结构功能偏重外部形式分析与意义关系分析是否具有一致性?二者谁是决定因素?王宁先生认为,汉语句法只有面对这个问题,才能建构符合自身法则的句法。章太炎先生在《语言缘起说》中对实词分类提出“实、德、业”的概念这首先是基于词源的物类划分,同时又是基于语言的词类划分。章太炎先生采用“六句义”,取的是万物存在的分类与语词意义分类的同一性和三类彼此的相关性。事物本体的分类和语言实词的分类,无论有无形态都是相同的。语义类别是物类类别的反映。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词的元意义(所指的物类)在进入句子结构之前已经具有。可以说任何一个词不进入句子也是有类的,也就是“离句有类”。

王宁先生继而指出,让没有形态的汉语向有形态的语言看齐,只带来没有必要的复杂化。句子的组合受结构的制约,制约的规则就是“法”。形式标志比较强的语言,制约度比较形式标志比较弱的语言,制约度比较低但一定是有制约的。元意义的类别有相关与和合关系,需要在可以承担的功能中进一步编码。王宁先生总结提出:汉语句法的建构不应排斥语义,也不能排斥语义,综合结构和意义,应当是汉语句法结构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有效出路。

讲座现场 

在讨论的基础上,王先生针对如何建构符合汉语的语法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吸收世界语言方法论通则——结构功能分析法继承传统语言学未受西化干扰的合理思路——从意义出发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定律——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只有言语的句法,没有抽象的句法,语境是解决语义语法一致性的要害问题;语言的差异性,母语的特殊性,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关键问题。

在提问环节,王宁先生针对“我们的汉语语法体系能不能建立语境为框架的语法系统问题,指出功能语法是从语用学产生的,语境与语言解释相关,语境不仅能解释语言,也可建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语境确定词汇的话语体系和词语的内涵。王先生深情地说,语言自信是最大的文化自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信。只有坚持汉语语言的自信,我们才能有自己的语言学。

学生提问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用最热烈的掌声向王宁先生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师生们为王先生的思想学识和情怀所感染,对王先生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传承与创新所做出的贡献钦佩不已。

合影 

“来园”是北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取“有朋自远方来”之寓意。我校新开设的“来园讲坛”意在展示这一精神内涵,以“弘扬学术、中外融通、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为宗旨,每讲都邀请海内外公认的知名学者前来做学术讲座,从而开阔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开辟高端学术平台。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