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届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国际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1日至8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为期一周的“中法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展。我校负责承办此次展览,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在展览的总体策划、展品的搜集、展厅的布置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11月4日和8日,我校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汉语进修学院和汉语学院分别组织师生近400人参观该展览。

展览现场
展览以“中法语言 多样文化”为主题,分“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保护与文化多样性”、“语言科技与产业、语言教育”和“文化体验”几个主要部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资料和生动实景,力求小而精、雅俗共赏地向贵宾们展示中法两国语言政策与规划概况,促进中法两国语言交流和文化互鉴。

留学生参观
中外师生穿过朱红色的中法友谊之门, 在现场婉转悠扬的古琴演奏声中开启了中法语言文化交流之旅。当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与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相遇;当充满哲思艺术的文化,与五千年底蕴的文化同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吧。

留学生接受采访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语言政策与规划”,展区的垂幕上节选的是中法两国语言政策法规的部分代表内容。中国语言政策的总原则是:“主体化和多样性”相统一。法国语言政策的总原则是:“法语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唯一合法语言”。同时,在实际使用上,法国大致分为六大语言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法国推广语言多元化的趋势有所增加。可以说,中法两国语言政策规划有其共通之处和互鉴之处,相信本次会议上这部分内容会得到更深入的拓展。展览的第二部分是“语言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文化千姿百态。如何保护语言,繁荣文化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2015年5月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继1956年开展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时隔60年中国语言文字领域又一个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型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已经取得了实际的保护成果。这个区域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为您呈现灿烂的语言文字保护成果,包括:2006年被正式认证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象形文字水书;展现中国活字印刷术发展历史的铜活字、铅字、刚字展品;中国最早期使用西式中文铅字印制的书籍——《中文会话及例句》。该书距今有两百年,采用的是法国didot点数制标准来进行排版的的,这也体现了中法两国早期的文化渊源。
说到多样语言和文化,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语是语言教育界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展览中,很多同学都对自己学校的展区情有独钟。展览向观众展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特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著名校友的身影,例如: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卡塞姆• 托卡耶夫,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沃图,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德国汉学家顾彬,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里克•康奈尔,等等。在这个展区的另一面背板上,大家看到,在中法交流方面,我校赴法国与法语国家和地区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有147人。其中有9位获得了由法国驻中国大使馆颁发的法国棕榈教育骑士勋章。他们用实际教学工作筑起了一座连接法语教育和汉语教育的桥梁。同时,北京语言大学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旗舰优势,目前已在5大洲12个国家承办了17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为传播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沟通心灵,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语言科技与语言产业区域。现场有3家中国语言服务产业中的翘楚:目前全世界语种最多的在线语言课程平台“全球说”、以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智能学习和智能写作为核心的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以及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口语翻译、机器评测等方向均取得国际领先成果的科大讯飞,从他们的展览中大家可以感受现代语言服务产业的巨大进步。展览的第四部分是古韵文化体验区。在这个展区,古琴悠然,香烟袅袅,大家亲身参与和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书法、篆刻、古琴、香道、茶道和插花等等。自己动手的体验非常受欢迎,一些参观的师生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书法、篆刻作品。
在现场参观体验中,我们采访了一些中外师生。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谈到了参观展览的感受。来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马赛的亚新,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专科生。在参观中,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最早期使用西式中文铅字印制的书籍——《中文会话及例句》,以及关于中法语言文化交流历史的介绍。他谈到法国的语言多样性时说,法国都说法语,但是北部、南部、东西部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法国的方言主要是词汇上的不同;来自古巴的艾伯特提到参观的内容中最喜欢的是古筝,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美。艾伯特还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谈到了中国和古巴各地的方言,他说古巴人都说西班牙语,不同地区语言的差异主要是农村的人说话比较慢,而在哈瓦那等大城市人们说话比较快,但是他们交往中能完全听懂对方的话。他对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印象深刻,他说比如留学生常去三里屯儿,我说“三里屯”时司机听不懂,但是我说“三里屯儿”他们就能听懂了;马来西亚的花伊蓉在我校汉语学院学习一年多了,她对展览中的书法体验部分非常感兴趣。她觉得书法老师很有感染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她谈到刚开始接触汉语时觉得汉语发音很美,每次发音都像在歌唱,这次展览让她对中国的方言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多元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汉语进修学院赵冬梅老师接受采访
汉语进修学院赵冬梅老师曾在法国普罗旺斯马塞大学教授汉语,她谈到法国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保护政策时说,法国各地也有方言,跟中国的情况相似,比如巴黎人和法国南方人说的话不一样,主要是词汇和发音上的区别,类似于北京人和西北人说的方言,虽然不同,但是交流的时候能够互相理解。赵老师认为,法国在语言文化的保护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比如在法国的蓝色海岸地区,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当地的学生会很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通过拍照、文献整理等途径自觉地保护古老的岩画中保存的象形文字。在法国的发展历史中,法兰西民族一向以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傲,语言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普通的民众也会自觉地对外宣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我们现在看到各地都有法语联盟,他们依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语言文化,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关注我们的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孔子学院发展,依托语言和文化来增进中外人民间的了解与互信。赵老师还提到,语言多样性和语言文化保护需要让更多的民间力量投入进来,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法两国在维护语言多样性方面的政策与努力,对于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学院刘苏乔老师接受采访
汉语学院刘苏乔老师在采访中也谈到了自己的感受。她谈到北语展区的中法人文交流人物照片墙,反映了中法人文交流的辉煌历史,令人印象深刻。刘苏乔老师表示中国和法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她回顾了自己学习法语和在法国教授汉语的经历,当地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很多老年人热衷于学习汉语,他们阅读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介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电影都有浓厚的兴趣。刘苏乔老师谈到,法国政府在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化纯洁性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他们对外国文化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对于古老灿烂的中国文化却保持着好感。近年来,孔子学院在法国蓬勃发展,这得益于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汉语教师就是民间交往的大使,需要在孔子学院的平台上发挥桥梁的作用。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