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7月4日至7月7日,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新语·逐梦”2022年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系列活动,校党委副书记魏晖参加工作坊并讲话。工作坊由教师工作部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展明锋主持。

魏晖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发展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工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举措。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教师发展工作的初步设计,包括研究制定体系化的教师发展方案、探索设立教师发展分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形成教学监测评估与教师培训发展的良性互动。他强调,新教师要站稳讲台,坚持把教书育人的职责放在首位,切实做到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工作部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展明锋介绍了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的培训安排。本次工作坊系列活动共分为四场,邀请了8位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向新教师介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比赛、教学评价、一流课程建设、育人实践、听课案例分享等内容。

文学院成敏教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行政、怎样站稳讲台、如何注重细节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生涯挑战的一些思考。国际中文学院院长沈庶英教授以“课程思政及其教学设计”为题,结合教学案例,从何谓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覆盖面、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课程思政的融入形式以及开展课程思政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加才教授从自身工作经验与观察出发,围绕“以赛促教夯实教学基本功”主题,讲述了教学基本功的构成、基本功在竞赛中的呈现,并结合竞赛指标体系解读与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比赛的标准来看教学效果。教师教育学院杨玉玲教授分享了从优秀研究者到优秀教师的蜕变之路,提出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光,要“授人以渔”,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做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点。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郭修敏副教授从3个提问出发,结合国际中文教育实例,分别讲述了教学评价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帮助新教师进一步了解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使用、不同评价类型以及测试类型的选择。外国语学部单文垠副教授从申报优秀教学奖到申报教学名师、优质本科课程,再到申报一流课程,与新教师分享了一流课程的十年建设之路,以及对“运营”课堂、从“课堂”到“课程”和“课程生态化”的思考感悟。应用中文学院玄玥教授以“春风化雨、育人成己”为题,结合学校教师工作和自身的成长历程,强调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共进,鼓励青年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上立得住,坚持在科研上有进步,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信息科学学院杨萍副教授通过分析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特点,结合听课感受,向新教师反馈了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根据基础课、必修课等不同课程的划分,提供了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

围绕每期的内容主题,参与培训的新教师针对如何将工作坊中所学的内容融入实际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评价等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各位专家耐心解答,对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方法指导。

参与培训教师表示,通过参加工作坊系列培训,加深了对教学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学习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努力站稳讲台,潜心育人。
举办本次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是教师发展中心服务教师发展成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帮助新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发展中心将持续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助力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
(责编:王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