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由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和教务处共同举办的“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第十一讲在主南200开讲。北京语言大学资深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专家鲁健骥教授围绕“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题目展开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来自北语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鲁健骥教授结合一封中文学习者写给中国朋友的信件,阐明了中介语是学习外语的人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迁移与干扰形成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鲁健骥教授形象地将目的语和中介语比喻为圆和圆的内接多边形,强调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只能不断向目的语靠近,但难以与之等同。接下来,鲁健骥教授回顾了出现于中介语理论之前的两种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他对二者的心理学基础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各自的局限性。其后,鲁健骥教授重点介绍了由中介语创始人Selinker所归纳出的中介语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母语的迁移与干扰、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与过渡泛化、由训练造成的迁移与干扰、学习策略及交际策略的影响等。他透过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系统内的具体事例,对各类形成原因的特点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他还强调,这些形成原因均着眼于“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是学习者从不同方面对目的语的规则进行假设、试验的发生过程”。在这之后,鲁健骥教授谈到了中介语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他认为促进教学研究和语言获得研究的发展是研究中介语的两大目的,而搜集语料、分析语料、分析形成原因则是中介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最后鲁健骥教授对中介语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进行了总结,指出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项目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语言测试的设计等都有着重要的启发。
讲座主持人施家炜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作为中介语研究,在关注学科前沿、研究语言习得内在机制的同时,也要面向教学实践,使中介语研究成果能切实为教学服务。今年是中介语理论提出40周年,本次讲座也是对此的一种呼应。
最后,现场听众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鲁健骥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这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