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新华社领衔记者徐江善为我校师生讲座

发布时间:2012-12-06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124日下午,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新闻系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第35次讲座在教四105教室举办。新华社领衔记者、高级记者徐江善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紧握时代脉搏,永远毋忘人民——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的警示与思考”的精彩讲座。

徐老师围绕当前正在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结合对贵州瓮安由“乱”到“变”三年来的发展,展开讲座。“走(基层)向哪里?”徐老师从2008年七一前夕震惊中外的瓮安事件入手,从这一事件的三个意义(深刻的警示意义、强烈的现实意义、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及三个价值(历史的纵深价值、麻雀的标本价值、独特的新闻价值)等具体阐述了选择古城瓮安的原因。“转(作风)的重点?”徐老师认为,题材选定后主题的确立和挖掘至关重要,在确立主题时,应该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应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执着追求,应善于抓取典型的人和事,切实沉入基层,倾听民意。“改(文风)的方向?”徐老师从凝练清新、叙事抒情、政论明理、强烈对比等多个角度,阐发了新闻报道深刻性和感染力的来源。

在讲座中,徐老师以自己采访瓮安县县委书记王勤、采访晋西北静乐县大山子村民的曲折经历指出,一个记者必须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才能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写出独家新闻。徐老师的讲座让同学们领悟了记者肩上担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同学们对徐老师的演讲反响热烈,纷纷向徐老师提出问题。徐老师一一作答,并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及难易程度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徐江善老师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十佳编辑”等称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全国好新闻奖。在今年的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中,他的作品《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获得一等奖、《一碗面条的愧疚》获得三等奖。他曾多次起草重大调研报告,写作并推出“当代雷锋郭明义”等重大典型。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苍天有眼》,报告文学《寻梦俄罗斯》,《车祸之痛》,《末路疯狂——告诉你真实的郑筱萸》,《谁动了你的表克风——互联网改变中国纪事》等。

徐江善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