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我校代表队参加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获得佳绩

发布时间:2012-12-03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121日下午,由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清华大学大讲堂举行。我校北京语言大学一队作为六强选手之一在激烈的角逐中夺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比赛开始时,伴随着人文知识竞赛振奋人心的主题曲——《重返家园》,六支参赛队伍分别从舞台两侧缓缓入场,他们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华北电力大学代表队。其中,我校代表队是由人文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的李岁竹、张若璇、张如特、严旭与隋媛五名同学组成。

与往届一样,本次比赛同样是由四个环节组成:古诗创作、知识问答、即兴说理、人文演绎。在古诗创作这一环节中,需要各代表队在15分钟内,以《令人痛心的一件事》为题,针对五个工地上的流浪孩童不明死亡的报导,作出一首符合基本格律要求的古诗。我校代表队创作的七律《令人痛心的一幕》沿袭了一贯沉稳大气的风格,紧扣题目,又有所发挥。在本环节,我校选手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诗作都得到王步高教授的肯定与鼓励。

第二个环节是知识问答,这也是全场气氛最紧张地一个环节,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部分。其中,在必答题过后,我校代表队稳中求胜,拿到了108分的好成绩,仅次于清华大学。后一个而在抢答题环节中,我校选手则略显保守,因抢到答题机会的次数较少,仅拿到了一次加分,暂时排在清华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之后。

在考察了选手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即兴说理”中,我校代表队选手抽到了一个较难的英文题目,要求谈谈《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经历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有点遗憾的是,可能由于题目难度较大,我校代表队队员没有抓住题目要旨,联系到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有些偏离评委老师的出题初衷,后来评委也指出,她的关键词是“关系”,更希望听到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身的抗争,对现在文明坚守这一类的阐述。

之后,在观赏性最强的“人文演绎”环节中,我校代表队的话剧《松柏长青》通过重点表现商鞅和秦孝公的君臣情谊,以及商鞅一腔为国的历史故事,表达“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主旨。特别是作为主人公商鞅的扮演者严旭同学,慷慨激昂、一片赤诚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和评委。

最终,北京语言大学一队以总分600.7 的成绩夺得了这次比赛的第四名,清华大学则以646.7的总分夺冠。无论名次怎样,相信选手们在比赛中收获得不仅是人文知识,也是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感悟。除此之外,他们也将带动大家把人文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

北语选手在决赛现场中答题

人文知识竞赛决赛现场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