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著名中国哲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余敦康先生应邀来人文学院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问题的学术讲座,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韩德民教授主持了讲座。
余先生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美国历史加起来三四百年,英国是一千多年,俄罗斯也是一千多年,印度长一点,但是中间有中断,唯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五千年一直延续,所以叫做独一无二。但近代以后,由于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以致产生了各式各样精神上的迷茫,以至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说清楚中国的传统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中国人应该有什么自己的标准和坚持。很长一个时期里,有些人有一种惯性的思维,就是现实中一遇到什么问题,就要将根源追究到传统身上,就要让中国文化来负责,但其实,如果我们放下这种思维的惯性,很容易地就能意识到,现实中产生的很多问题,恰恰是丢失传统造成的。那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对此当然有很多很多的讨论。我有位大学同班同学,最近写了一本书,送给我看,就是这本(按:指《中国传统中和思想》,程静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我觉得写得很好,还专门在《光明日报》上写了推荐文章。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强调的就是“中和”两个字。相传最早尧传位给舜的时候,就将这种“中和”当作执政的根本原则提了出来,所谓“允执厥中”。中国历史上的王朝递嬗、天下兴亡,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这种“中和”原则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结果。“执中”的意识自觉,措施落实得好,政权就巩固,国家就兴盛;反之,忘记了“中”,或说“中”的原则贯彻落实得不好,政权就动摇以至倾覆,国家就衰弱。诸子思想中,就其思维特征说,法家可以说是执两用强,矛与盾必须正面对抗,才知道到底哪一个是货真价实的,值得掏钱买回家的;反之,道家则是执两用弱,他们强调的是问题的另外一个侧面,譬如我的牙齿都已经掉了,舌头却还完好,为什么呀?就是因为牙齿太硬,而舌头是软的,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所以主张用弱;儒家和他们都不一样,儒家主张的不是用强,也不是用弱,而是执两用中。儒家的主张是符合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的,所以它能够成为传统社会中主流的思想。这种思维在今天的世界上也还仍然有他很大的启发意义。
前往听讲的同学与余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讨论持续到下午6点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