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李红印教授从“人本”角度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问题

发布时间:2012-11-23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20121121下午,现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红印教授来到我校,为我校师生作了主题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从“人本”角度思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的讲座。李教授谈吐优雅,风趣幽默,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施家炜博士主持。来自北语人文学院、汉语学院、进修学院、汉研中心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对外汉语教师聆听了本次讲座。

李教授为了本次讲座,提前一个月左右就在学生们中搜集问题,征求大家对本次讲座主题的建议。今天讲座的一开始,李教授就列出了大家最为关心的十个问题,并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陆续回答了大部分的问题。李教授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的核心理解,即主张“以人为本”,打“人本”牌。随即,李教授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提出的背景,培养初期遇到的问题,又结合了北京大学的实际情况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做出了解释。凭着自己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李教授提出了自己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理念贯彻、培养机制改革、教学实习组织、最高目标制定。李教授认为,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教学实习的组织都十分重要,但是对于教师的培养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要把人才真正培养出来,而不是用“短平快”的方式,迅速的,定向的把人从模子里刻出来上岗,这样的方法也许适应于现在的国家需求,但是对于对外汉语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人法合一”才是可持续发展。

在讨论了初期遇到的问题之后,李教授又谈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与本科课程衔接的问题,培养模式的问题,实习的问题等等。李教授在对这些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强调了自己对于“人”的培养的重视,并提出了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培养“人”,包括课程学习,实践锻炼,自主发展,学术研究。最后李教授总结:人的培养不能走捷径,也并不存在普世的成功学,人的培养需要过程和时间。

李教授曾在多所海外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基层的工作做起。同时,又对语言本体有着深刻的研究,尤其是汉语词汇学和词典学,所以,他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个人见解。李教授风趣幽默的谈吐和精彩的内容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对于即将开始研究生学习的大四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同时也有更理性的认识。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