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由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和教务处共同举办的“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第七讲在主南200开讲,我校人文学院的刘珣教授应邀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刘珣教授围绕着“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了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情况并指出了今后教材创新的几点思路。来自北语人文学院、汉语学院、进修学院、汉研中心的一百多名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对外汉语教师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刘珣教授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建国以来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汉语教科书》、《实用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等几部经典的海内外汉语教材,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教学法理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其次,在对教材讨论的基础之上,刘珣教授不仅就当前汉语教材编写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也非常果断地指出现阶段教材发展存在数量多、使用少,教学法单调、缺乏创新,大众化、普及化的教材少,多媒体型教材少,教材种类不齐全这主要的五点不足。为此,刘珣教授进一步强调,加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是教材编写创新的前提,这些研究包括对第二语言语言教学规律的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海内外第二语言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最后,刘珣教授再一次说明,未来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思路展开,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是条件。而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也必须紧紧结合教学的需要,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作为此次讲座的主持人,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施家炜副教授最后对刘珣教授的讲座作了总结,并指出,作为一名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身处“后方法时代”,不仅仅要学会利用教学理论,做理论的消费者,更要做理论的探索者、研究者和贡献者。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刘珣教授将抽象晦涩的教学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并结合大量的教材实例对理论进行阐释,趣味盎然,同学们获益匪浅,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