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7月3日电(通讯员 高若玲)5月26日至28日,中国救援队开展由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组织的国际城市重型救援队能力分级复测(IER),最终以更加优异的表现再次通过联合国认证。这标志着中国救援队将继续持有“重型国际救援队”资质,并在未来五年内具备参与全球重大灾害人道救援任务的资格。在此期间,我校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4级MTI英语口译研究生杜玉阳、高若玲、冯子豪、郑浩泽、宁书晨、2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张雪君、24级国际语言服务研究生戴畅、陈晓同、宋歌共九位同学作为语言和技术专家支持,为复测前期材料准备工作提供翻译技术支持,复测开展过程中全程陪同国际测评专家,参与九处场地的考察,顺利完成流程讲解翻译、会议口译等任务。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发来的感谢函
此次复测邀请了来自挪威、白俄罗斯、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各国的救援专家参与,从管理、搜索、营救、后勤、医疗五个方面对中国救援队的专业技术、装备配置、协调机制、国际协作等各项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复测过程场景逼真、时间紧凑,真实模拟震后建筑坍塌等复杂环境中的实地救援任务。在这项高度国际化、专业化的任务中,我院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任务中,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在中国救援队和各国的测评专家之间构建起沟通的语言桥梁,提供了高质量的语言支持。

测评专家在作业点与同学们合影
(照片前排左三为张雪君、左四为杜玉阳;后排右一为郑浩泽、右四为戴畅)

高若玲同学(中)在作业点为澳大利亚测评专家Peta翻译建筑物支撑方法的选用
自去年10月以来,我院国际语言服务专业师生在韩林涛副院长的带领下,为中国救援队复测前相关材料准备提供了为期半年的翻译与技术支持;今年3月底,中国救援队就组织开展了自测评,计划开展各项推演,为复测做准备,我院张雪君、高若玲也及时到队熟悉流程框架。但突如其来的缅甸地震之下,中国救援队马上集结出发,赶赴缅甸开展国际救援,并推迟自测评时间。我院韩林涛副院长组织团队紧急开发中缅英互译系统,为中国救援队提供应急语言支持,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认可;我院学生张雪君、高若玲在回忆时表示:“缅甸地震时我们正在跟会,国内各地救援专家和中国救援队在沟通自测评事宜,突然收到地震信息,会议暂停,中国救援队反应迅速,第二天一早就集结出发了”,“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国消防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强大力量”。

同学们在凤凰岭场地讨论各项流程以及相关核查点
(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宁书晨、郑浩泽、高若玲、杜玉阳、张雪君、冯子豪)
四月份,测评任务重新启动。在连续多天的复测准备工作中,我院学生全程深度参与了技术交底、预案推演等关键环节,并在短时间快速学习掌握了消防救援相关专业术语以及救援流程,为后期复测做好充足准备。“雷中华老师在行前反复叮嘱我们,‘宁可过度准备,也不要缺乏准备’”,同学们回忆道,“我们一直将这份叮嘱铭记于心。”复测期间,同学们用专业素养克服多元化的口音难题,确保语言沟通顺畅,推动双方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充分理解与协同。在最后36小时的实战复测阶段,同学们更是以昼夜不停歇的连轴转状态坚守岗位。在密集的流程推进、专家评估等各个环节,北语小分队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顽强毅力,及时准确地完成信息传递与疑问反馈,保障了复测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最后中国救援队以几乎全A历史最佳成绩,成果通过测评。这是中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专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张雪君同学在后勤仓库为新西兰专家Shane翻译
北语师生以优异表现助力中国救援队成功通过联合国测评,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专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语英高院研究生把知识和技能落实到应用中,把研究和思考写在应急救援的火热实践中,善用技术,展现顶尖口译技能,在一线锤炼和锻打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挑战自己、服务他人、沟通世界”的使命与初心。同学们踏实做事,求真务实,留下了扎实有力的青春注脚,在国家重大国际交往场合中,充分展现出北语英语和翻译人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郭展伶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