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下午,高级翻译学院2012教学科研研讨会在会议中心顺利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赵旻出席此次活动,英语教育中心、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高级翻译学院全体教师、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的马会娟教授和邓小文老师做主旨发言,我校的部分访问学者及兄弟院系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议题是翻译子能力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及教学模式研究,研讨内容涉及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界定与区分、翻译子能力的界定、发展规律与教学法研究、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口笔译认知过程研究、计算机辅助系统及机器翻译研究等诸多方面。此次会议分笔译和口译两个单元展开。会议的主要特点是:依托学院在研课题及日常教学展开主题研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主题研讨与校际交流同步展开。
会上,赵旻副书记表示,科研是教学的支撑,科研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思考和总结,还要善于积累、善于用科学的语言和方法努力将思考和积累的结果转化为科研成果。他期望高翻学院能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级翻译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宝钧致欢迎词,研究生院副主任刘现强致辞表示祝贺。会议还举行了高级翻译学院与甲申同文翻译公司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刘和平教授和甲申同文翻译公司张雪涛总经理依次发言介绍了此次签约合作项目的内容、规划和对双方的意义。
签约仪式结束后,研讨会正式。在笔译单元,刘和平教授作为特约主旨发言人首先系统介绍了自己在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刘和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教学模式应该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要素,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应该突出翻译研究本体理论的研究,研究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和交际学的研究成果。最后,刘和平教授结合自己提出来的“自省式”、“互动式”、“模拟式”、“实战式”、“团队式”五式教学法进一步强调了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马会娟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系统介绍了“翻译日志”在北外笔译教学中的运用。张宝钧教授以中国外译作品(如“熊猫丛书”)在外国的接受状况为切入点,从译介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外译过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张宝钧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仅是翻译问题,还在于是否有足够“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吸引外国媒介和外国读者,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解决途径之一应该是培养更多的懂汉语和懂中国文化的国外汉学家。沈素琴副教授和09英翻陈贝贝同学结合最新完成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介绍了学生翻译项目管理的经验和体会。许明副教授和09法翻苏文同学联合介绍了翻译本科专业翻译能力培养起点和术语初级能力培养的最新研究成果。卢宁老师介绍自己在翻译跨文化能力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梁爽老师介绍了MTI机辅翻译和术语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成果,并展示了11法翻江楠等同学在译介学领域的项目研究成果。在口译教学单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邓小文博士结合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进展展示了自己基于建构主义的口译课堂建设研究成果。高翻学院雷中华、王菲菲分别就口译实训模拟教学、交替传译笔记训练等内容做了主旨发言。
研讨结束后,刘和平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在总结发言中,刘和平院长感谢了校领导和校职能部门尤其是科研处、教务处对高翻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