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8月8日电(通讯员 佘彦萱 白雪情 摄影 魏达 等)这个夏天,8位“宝贝鱼”作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第二批志愿者,前往日本大阪开展志愿服务。69天跨洋接力,5500+小时倾情奉献,接待VIP团组212个,我校志愿者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让世界听见中国青年的声音。

志愿者出发前在北语合影

志愿者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合影
他们是多语服务者,在世博舞台绽放中国风采
2025年大阪世博会,一场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全球盛典,北京语言大学首次有组织地派出志愿者参与海外志愿服务。这不仅是我校志愿服务走向国际化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青年以团体力量亮相国际舞台、践行跨文化交流使命的生动实践。8位北语学子以第二批志愿者中人数最多高校团队的身份,从2025年6月2日至8月10日期间服务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他们凭借出色的英、日、法语能力和深厚的跨文化素养,深度承担礼宾接待、专业讲解、应急服务、翻译保障等核心任务。累计接待VIP团组212个,其中包含5位副总理级国际政要及众多中外贵宾。他们用专业的讲解、周到的服务,在国际最高规格舞台上,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卓越风采与责任担当,赢得了中外嘉宾的高度赞誉,成为传递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
他们是文化传播者,在交流互动中传递中华温度
8位志愿者不仅仅是志愿活动的保障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主动践行者与传播者。他们充分利用间隙时间,主动向全球游客阐释“中华书简”的千年智慧,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主题。我校志愿者还积极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京站,协助完成了两场线上直播,为广大国内观众提供了“云游中国馆”的沉浸式体验,总时长超过180分钟。此外,我校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队伍——“以世博为窗,以文化为桥:北语青年海外志愿实践助力中华文化绽放”,开展了聚焦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的社会实践调研,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
他们是时代践行者,在磨砺成长中谱写青春华章
本次意义非凡的海外志愿服务,是我校“语言+志愿服务”育人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与成功实践。在本次活动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语言优势,以外语促进中外沟通,以中文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以“语”为桥、以“行”致远。69天的海外淬炼,极大提升了志愿者的家国情怀与实践本领,生动诠释了北语“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写下了坚实注脚。
让我们透过8位志愿者的亲身经历,感受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成长与担当——
陈宇浩:用“小熊猫”点亮文化传播的灯火
对于陈宇浩而言,大阪世博会是他继北京冬奥会之后,第二次投身大型的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在一次上岗服务过程中,他注意到有一家带着孩子来参观的美国游客,一家人在中国馆内仔细端详着各项展品,互相比划讨论着,似乎有着浓厚的兴趣,却又难以完全理解。陈宇浩主动上前,询问一家人是否需要讲解,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他用流利的英语耐心介绍了展馆方方面面的内容。一个多小时过去,不觉间陈宇浩已经领着一家人细致地参观了中国馆的全貌。当一家人不断表示着感谢时,孩子的父亲又说:中国馆的内容非常有意思,可能我女儿还不能完全理解,希望以后我们能一起去中国看看。对于年幼的孩子,抽象的文化内涵或许难以理解。陈宇浩灵机一动,拿出了一个特别的玩偶——藏在竹筒里的小熊猫。“那个小女孩把小熊猫从竹筒里拿出来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陈宇浩回忆道,那一刻他深受触动,“我们的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外在也许并不总是引人瞩目,甚至似乎令国际游客难以理解,但当你深入其中,就能发现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大阪世博会的志愿者,我们就是那个引导外国游客们‘打开竹筒’,发现中国文化之美的人。”陈宇浩生动诠释了我们青年一辈该如何将“讲好中国故事”落在细微处,用真诚和巧思让文化传播润物无声。

陈宇浩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周长奎提供讲解服务

陈宇浩与游客小朋友合影留念
赵倩琳:从校报文字到世博讲台
在等待外宾的间隙,赵倩琳忽然想起今年五月北语公众号发布的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埃迪尔·拜萨洛夫阁下访校时与段鹏校长会面的照片。彼时的她在手机屏幕前为北语深感欣喜自豪,此刻新闻中的埃迪尔·拜萨洛夫阁下竟站在眼前,全神贯注地听她的英语讲解,而她正作为志愿者讲解员,向埃迪尔·拜萨洛夫阁下介绍中国AI大模型。“我们利用AI技术赋能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与各位品古论今,谈天说地,写诗作画”,她从中国古代文字历史长河讲起,延伸到借助现代科技共创未来社会的桃花源……副总理临别之时,转过身来,目光温和而坚定地对她说:“你做得很好,你们讲解员就是我们了解中国的窗户。”如今回首,赵倩琳从有着“小联合国”之称的北语校园出发,一步步走向了世博会这个万众瞩目的世界舞台。这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是北语学子肩负“讲好中国故事”使命的必然归宿。北语学子又一次完成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赵倩琳为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埃迪尔·拜萨洛夫阁下提供讲解服务
张雨阳:世博会上的“乡音”
在此次大阪世博会中,张雨阳迎来了一次特殊的接待任务——服务来自家乡大连市的代表团。这次任务于他而言,远不是一次简单的接待,“那一刻的感觉很奇妙,万里之外遇到家乡的‘大家长’们,特别亲近!”他回忆道。代表团赞许的目光与殷切的叮嘱,让他肩头仿佛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期许。“站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而当听故事的人里有来自家乡的‘亲人’时,这份责任瞬间变得无比具体。”张雨阳意识到,青年人的担当不仅在于放眼世界的胸怀,更在于心系故乡的深厚情感。这份在大阪世博会萌生的赤子情怀,成为张雨阳本次志愿服务之旅中珍贵的礼物,也照亮了他服务家乡、报效桑梓的前行之路。他暗下决心,未来要将世博会上汲取的国际视野与交流经验转化成未来建设家乡的养分。

张雨阳为大连副市长一行提供讲解服务

张雨阳为沙特阿拉伯王子殿下提供讲解服务
景潇禾:团花纹与花鸟字的文明和弦
伴随着景潇禾耐心细致的讲解,她看见日本花鸟文字协会会长国井良惠女士的指尖悬停在中国馆团花纹展项前,发丝被暖光镀成金线。“伝統的な中国エレメントと現代科学技術の融合が絶妙でバランス良いですね!私は中国の文化や芸術が大好きです!(传统的中国元素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十分绝妙,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国井女士的话音落地,景潇禾不禁一顿,为这份真挚的慨叹感到欣喜,她在心底默默惊讶,原来,讲好中国故事,真的不仅仅只是单向的展示,而是能让青铜的厚重与花文字的灵动在时空经纬里织就共鸣的锦缎。景潇禾不会忘记国井女士用闪烁着细碎星光的真挚眼神对自己说“我一直对中国充满向往,以后也想要亲自去中国看看冬天雪景辉映下红砖绿瓦的故宫,期待今后能有机会让中国的大家了解日本花文字,感受中日两国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文化交流……”景潇禾将永远记得这位优雅的女士,记得她对中国美学的欣赏与赞美,记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讲解与她同频共振的宝贵经历。

景潇禾与团花纹展项合影

景潇禾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并合影留念
杨毓雯:长城垛口的文明回响
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杨毓雯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在杨毓雯用英语为老人讲解展品时,老人也用蹩脚的英语夹杂着日语轻声说:“北京……长城……”她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指尖在空中勾勒出城墙的轮廓。当她用日语说出“万里长城”时,陌生的音节也在比划中变得清晰起来——她模仿着攀爬台阶的动作,重复着“爬长城”。杨毓雯在她含笑的眉眼里忽然读懂了那份跨越国界的情愫——她曾去过北京,看过长城,就连嘴角的笑意里也藏着她对中国的眷恋。“我们明明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像捧着同一本文化的相册”,杨毓雯回忆道。那一刻,语言与文化的默契就像长城的砖石,跨越千年,依然能让不同国度的人读懂它的厚重。在这一次志愿讲解中,杨毓雯忽然意识到:当老人在她的讲述中对“北京”“长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时,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就是文化传播最生动的注脚。

杨毓雯为塞尔维亚第一副总统兼财务部长西尼沙·马利提供讲解服务

杨毓雯为辽宁省省长一行提供讲解服务
郭航硕:从生涩到从容的“破茧成蝶”
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是一场美丽的蜕变,郭航硕从青涩到从容的成长轨迹就隐藏在她的三次带团经历之中。初次上岗的紧张犹在眼前,第二次任务郭航硕就接待了一对来自中日友好协会的日本夫妇。虽然心中仍然忐忑,但她全情投入,不仅以流畅的日语细致讲解展项,还与他们分享了许多关于展品背后的故事。她的真诚收获了高度认可,临别时,那对夫妇特意记下了她的名字,这份肯定让郭航硕备受鼓舞。当第三次接待湖北省代表团时,郭航硕展现出了显著的成长,她举止沉稳平和,全程应对大方得体。更令她欣慰的是,代表团成员在参观后由衷地表示:“中国馆的氛围特别闲适、亲切,让人能沉浸式地体验,这和其他场馆的感受很不一样。”郭航硕清楚这并非仅仅是对她技巧逐渐娴熟的嘉奖,这份反馈更是她服务之心愈发坚定、沟通之道日臻完善的证明。郭航硕的故事,是北语青年在实践中锤炼、在挑战中进步的缩影。她的变化不仅是个人的飞跃,更是北语学子“德行言语”的素养与“敦睦天下”的情怀在国际志愿服务中绽放的微光。这束光,照亮了她的世博之路,也诠释着北语志愿者不断突破自我、服务世界的青春担当。

郭航硕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蔡晓倩:在大阪过世界文化节
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互动展区,蔡晓倩望着眼前三四个不同肤色的孩子指着“二十四节气”展项露出困惑不解的表情时,下意识回想起了今年四月份北语第二十届世界文化节时向留学生朋友们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情景。而现在,她又获得了在世博会上向更多天南海北的游客朋友们再次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的机会,这一次,她变得更加自信坚定、更加游刃有余。蔡晓倩不禁感慨:“原来北语世界文化节上的每一次分享与每一场对话,都是我在世博会讲解服务前的预演,北语给足了我展示的勇气与自信。”那些被留学生们纠正过的发音、被分享过的家乡食谱,让她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更加从容坚定。“世博会不是终点,是一场锻炼我们进行跨文化对话的接力赛。”

蔡晓倩与二十四节气展项合影
柳思铭:从汉字起源到人与自然
本科期间,柳思铭就读于法语专业,曾在瑞士日内瓦交换学习,这段独特的经历使他磨练出了流利的英语、法语能力。在一次寻常的工作过程中,柳思铭与一行外国游客交流起来,没想到对方正是来自日内瓦大学的青年学生。这些青年朋友对中国馆文物展入口处汉字演化的影像抱有疑惑,汉字的起源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正是这份陌生燃起了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柳思铭以此为切入点,与他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他阐释道,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聚焦“人与自然”,而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其诞生正是源于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描摹。“从一撇一捺的汉字讲起,最能直观地说明中国是一个尊重自然的民族。”柳思铭认为,从根源出发能帮助外国友人超越表象,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他运用多语优势,构建了一座让世界理解中国尊重自然哲学观的桥梁。

柳思铭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柳思铭为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副局长Miklós Mód提供讲解服务
此外,我校大阪世博会志愿者赵倩琳、陈宇浩受邀参与央视新闻大阪世博会全球直播,以生动讲解为世界打开一扇感知中国的窗口。
7月11日大阪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当天,恰逢开馆90天的特殊节点,赵倩琳携手央视记者,带领全球网友沉浸式“云游”中国馆。从动态流转的数字《耕织图》到可交互的“二十四节气”装置,从灵动的AI“孙悟空”到珍贵的月壤与深海蛟龙模型,她的讲解既拆解着科技的精妙,又串联起文化的脉络,让观众在光影变幻中触摸到古今交融的中国智慧。
次日,“浙江周”重磅启幕,陈宇浩接过接力棒,与总台记者一同展开“诗画浙江”的画卷。人机共创的书法艺术里藏着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历史经典产业展览中透着匠人的坚守,“两山”理念的实践案例展现着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美在浙丝”的锦绣与杭州、宁波的城市风情交织,他的讲述让浙江的多元魅力跨越山海,在世界舞台上徐徐铺展。

赵倩琳参与中国馆日直播讲解工作

陈宇浩参与浙江周首日直播讲解工作
八位志愿者如同点点星光,在大阪世博会的广阔舞台上交相辉映,留下了属于北京语言大学的独家记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语言是沟通世界的钥匙,青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他们的故事,是北语青年践行“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校训精神的诠释,更彰显了中国青年以开放胸襟与家国情怀,投身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担当。这段志愿服务经历,镌刻下北语青年走向世界舞台的足迹,奏响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贡献世界的强音。

志愿者分两批出发前往日本大阪
幕后:全链条护航,让青春无虞绽放
(一)组织引领聚合力
校团委为志愿者举办了出征仪式。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益方,志愿者所在学院主要领导到场,为志愿者送上殷殷嘱托:“要带着北语人的语言优势与文化自信,当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外友谊的传播者。”一句句叮咛饱含期望,为志愿者踏上征程注入满满力量。

为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确保海外志愿服务顺利开展,我校还依托成熟的党团建设体系,成立北京语言大学大阪世博会志愿服务队临时党支部、团支部,通过专题学习、经验分享等党团活动凝聚力量,让党旗团旗在海外志愿服务一线高高飘扬,为志愿服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多维培训强技能
为让志愿者充分展现北语“融通中外、知行合一”的风采,校团委精心设计培训体系,推动志愿服务能力与文化传播素养双提升。在完成贸促会、团市委组织的2次线上考核、1次线下集中培训基础上,校团委定期组织志愿者交流会。围绕中国馆的现场讲解工作,结合学校多语种人才储备和跨文化研究优势,通过“互考背诵讲解词、分享文化解读心得、模拟多场景问答”等方式,打磨讲解细节、优化语言表达,让每一句介绍都兼具准确性与感染力。

此外,校团委特别邀请任职于我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我校教师“云端返校”,开展日本国情、外事纪律、境外安全专题培训。结合北语学子跨文化交流常见场景,针对性传授外事礼仪与沟通技巧,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志愿者卸下心理包袱、筑牢思想根基,为跨文化服务筑牢“语言+文化”的双重底气。

(三)全链保障暖人心
作为我校首次有组织派出的海外志愿服务队伍,校团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做好保障服务。通过前期深入调研,结合志愿工作内容与海外实际情况,为志愿者准备包含行李箱、冲锋衣、日用品、应急物资及多语种应急沟通手册等30种保障物资,让“北语温度”随行囊同行。考虑到服务期正值学期末,校团委联动教务处、各学院,统一为志愿者办理课程请假、缓考手续,解决学业担忧。

北语志愿者首征海外,行囊装满嘱托,脚步踏遍热忱。青春在异国绽放,故事在服务中生长,每一份付出都有温度,每一次相遇都藏着光芒。北语学子的志愿力量跨越山海,让青春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回响。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