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社科院刘瑞生副研究员谈微博时代的新媒体传播

发布时间:2012-10-11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新闻系 谭思宇 

109日晚,“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迎来了新一期的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生老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微博时代的新媒体传播转型”。

当今社会,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更是微博的主要用户之一,因此,本期讲座吸引了许多观众,不仅新闻专业的师生兴趣盎然,而且其他专业的同学也饶有兴致,讲座教室里一阵笑声,一阵平静。

刘瑞生老师近年来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就在前不久,他作为执行主编的2012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问世,该书以年度报告形式梳理中国新媒体的全面发展状况,发表了最前沿的新媒体深度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在本期讲座中,刘老师也为同学们着重分析了如今微博的广受欢迎的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在谈到微博的大发展时,刘老师认为,资本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很多新手机都将微博作为主要的内嵌应用,这也帮助微博实现了广泛推销。“论坛跟帖促进了深度表达,社交网站提供给网民寻找关系的平台,博客更多的是作为个人门户,而微博则是具备了发布消息和搜集消息等多种功能。新媒体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功能决定的。”刘老师如是说。

刘老师将新媒体的特性概括为六点:网络化、全球化、全民化、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刘老师认为,这六点中的基本属性是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真正实现了全球覆盖。“在三网融合的促推下,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融合后产生的新媒体形式而不断发展。从广义来讲,所有新媒体都融合为网络媒体。”

讲座当中,同学们观看了多个形象的微博短片。刘老师幽默的话语和生动的视频使得整场讲座笑声连连,掌声不断。在回答观众关于未来新媒体的走向时,刘老师提到了微信、米聊。“它们都有可能取代微博,但微博同样可以采取融合它们的方式继续发展。新媒体最终将促进社会的整合和进步。”

“北语传播学前沿论坛”自举办以来已走过了34期,其中邀请到的五位讲座嘉宾曾获得过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或者长江韬奋奖。这些嘉宾的到来不仅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从业经历和研究成果,他们就社会热点话题的交流分享,更帮助着同学们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本年度有两位演讲人分别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长江奖。

 

刘瑞生老师带来讲座

刘瑞生老师讲座现场

同学积极向刘老师提问

观众认真聆听讲座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