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人民论坛:崔希亮:为传播中华文化且思且行

发布时间:2012-07-30  新闻来源:刘智文 周军华 盟盟 

  有一个毛里求斯的学生到我家来,敲开门以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你媳妇不在家?”我媳妇的确不在家,不过他作为学生这样称呼我的媳妇,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心想“媳妇”是你称呼的吗?又一想,不知者不怪,也就坦然了。

  有一个留学生还问了我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大街上到处都写着‘中国人民很行(hěn xíng)’、‘中国农业很行’,还有的地方干脆说‘中国很行’?”什么地方这样写了?我怎么没看见?想了一会儿,原来说的是银行(yín háng)!

   “我们看到,教外国人学汉语,常常会遇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目瞪口呆,等你明白过来以后哭笑不得。这是语言教学中常有的事,也是语言教师艰苦劳动中的一种乐趣。”北京语言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以对外国人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崔希亮校长给我们讲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趣闻乐事。

  作为校长,他以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教育兴邦的远大理想,演绎了精彩的教育人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展现出了中国教育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学者,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热诚,为争取汉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勇挑重担,行走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他,为传播中华文化且思且行!

  肩负使命: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汉语热”在全球迅速升温。有人说,20世纪是英语的时代,21世纪是汉语的时代。就在这股越来越“劲”的热潮中,作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校长,崔希亮深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他告诉我们:“从迈进北语大门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我不仅是一名中国大学的教师,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我要用我的行动,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他的准确定位,不仅给自己的教育之路找到了方向,同时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历史使命不谋而合。

  采访中,他没有过多地介绍自己,更多地强调“我们的北京语言大学”。他欣慰地说道,“五十年前的1962年,为打造中国与世界的沟通纽带,培养知华、友华人士,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语前身)。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北京语言大学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精神,从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预备教育为主体的单科性预备教育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留学生数量也从成立之初的11名非洲学生到现在每年都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留学生;留学生来源国从非洲诸国到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欧盟等国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批批知华、友华人士从这里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古老的东方文明。50年来,我校已累计培养了约15万名来自174个国家的海外学子,他们在这里完成了学业,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从五洲大陆到浩瀚无际的大洋中的岛国,到处都有北语的校友。我们的学生中,先后有17位曾担任过驻华大使,有30余位现任驻华使馆的公使或参赞,还有的在所在国政府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际大企业精英、汉学家和学者,很多人都从事着中外交流或与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为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北语50年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北语人对传播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言语之间,我们也意识到,崔希亮校长从接过前人的接力棒那一刻开始,就深感使命重大,尤其是在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今天。上任后,崔校长就一直在思考着北京语言大学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谈及人才培养,崔校长跟我们做了一番解读。人才培养包含两个方面,学生的培养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全球范围内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和北语的国际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就是国际化、复合型,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要有国际化视野,具体来说要有国际胸怀、大情怀、包容心。北语“小联合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和文化开放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产生文化碰撞和交流,使得身处其中的学生自然拥有国际胸怀和包容心,了解国际惯例,教师更是如此。什么是复合型人才?从语言角度来讲,要在母语和英语的基础上再学习另一种外语。除此之外还要有专业的学习。“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需要,只有让更多的中国人才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办学实践中,崔校长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积极与海外建立合作关系,创造各种机会送学生到所学语言国学习。每年也会有100多名老师分布在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或是帮助当地大学建立中文系,他们都是中国汉语的形象代表。现在,北语已与世界50个国家的280多所大学及其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时至今日,已向海外60多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1100多人次。这些教师肩负着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远赴重洋,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海外授课的任务,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随着世界各国学习汉语人数的不断增多,在崔校长的带领下,北语人以更加开放、真诚的心态走向世界,将汉语的魅力带给世界,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传遍全球。目前,每年都有几十名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国外任教、讲学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为推动全球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崔校长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是他对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事业还是那么有激情,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能够让你为此奋斗一生?”崔校长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我们从他的人生历程中或许能够读懂他的激情之由来吧。青年时候的他为了考取重点大学放弃了省里普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农村娃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可是他为了心中已经落地生根的重点高校理想,坚持着、努力着。“当时学校的老校长气的直哆嗦,可我就是要考北京大学。”崔校长的话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30年前吉林省怀德县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

  那是一个不足30户人家,被称作“崔家窝棚”的地方。10岁那年,他被送到离家4华里的地方去上小学。17岁那年,刚上高一的他考上了大学,虽只是省里的一所普通大学,却也成为了这所中学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然而,心中梦想的召唤使他做了一个理性的选择,但在他人看来是任性甚至叛逆的决定:放弃,他继续心无旁骛地念书,继续追梦。终于,梦想的花苞绚丽绽放。高考之后,崔希亮如愿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带着50多元的卖树钱,带着父亲的嘱托和期望,崔希亮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从此,他在北大这所高等学府完成了他的漫漫求学之路,从本科到博士。后来分配到北京语言大学任教,一直到现在。

  可以说,从北大荒到北大再到北语,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梦想完成了人生之路的第一次飞跃;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他用持之以恒的好学精神和潜心研究完成了求学之路的第二次飞跃;从教师到教授再到一校之长,从教书育人的朴素观念到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他用智慧和担当挑起了重任!

  勇担责任: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

  “身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校长,如果不能让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读懂中国文化,那是我的失职,我没有尽到责任。”崔希亮校长十分明白北京语言大学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够让这些留学生满意。为此,他潜心研究汉语教学,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和用什么手段教等问题,于是,几十年来他所研究的汉语方位结构“在……里” 的认知考察、从“连……也/都……”结构看语言中的关联、汉语“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语言理解与认知》等论述论著相继刊登、出版,从而架起了广大留学生学习汉语读懂中国文化的桥梁。

  崔校长不仅对对外汉语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研究,还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功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润物无声的“雨露功”,还要有“烟火色”。“如何有意识而又不露声色地使留学生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形成一种正确认识,这是需要技巧的,需要教师的润物无声的功夫。”崔校长意识到,北语的教师除了具体的教学和外派学习外,还必须进行基础研究,从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工具论四个方面着手,让汉语教学更加高效易行。

  在专业设置上,崔校长把北语的发展形象地比喻为“长高不长胖”。他认为,“二十年前,这类语言学校全国只有北语一家,而现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达到四五百所。要做领头雁,就必须长高不长胖。”“长高不长胖”意为发挥特色优势,走精品化道路。对于如何“长高不长胖”,崔校长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学科长高,不盲目跟风,立足学校实际和特色,办最好的学科。在北语的专业设置方案中,我们只看到了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七个门类,农学、理学、艺术类等学科没有出现。“北语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和条件,冒然开设,只会成为其他学校的补充,也不利于学校这类学科学生的发展”。现在,北语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也由1987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28个,博士点也从无到有地发展到15个,博士流动站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这两门学科已成为北语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各高校中的排名都非常靠前,有的堪称国内一流。“我们办的学科并不多,但这些学科要成为全国高校的佼佼者,要做就做最好。”崔希亮校长信心十足。

  崔校长还告诉我们:“为了让这些留学生更多地读懂中华文化,课堂教学是主要载体。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和程度,我们分层次开设了不同的课程。”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课程安排: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哲学史”、“中国民俗”等10余门中国文化方面的博雅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增设了中国文化专题研究、当代中国话题等选修课程,不仅在语言学习素材中加大文化内涵,还通过专题研究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在留学生进修教育和预科教育中,以博雅教育为切入点,努力办好“中国专题研究”等高级研修项目,不断提升汉语进修教育的文化品位;学校还根据不同层次进修人员的情况,开办了“我与中国实物图片展”、“中华传统体育表演”、“汉语文化周”等集汉语进修与博雅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业余时间,学校还开设了博雅自选课,包括“学唱中国歌”、“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古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淀中华文化、培育知华、友华情怀。学校还在全校留学生中开设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英文讲座”课,已在3年中进行了50多讲,出版了教材,为留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学校还主张和鼓励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通过参观重要的历史名胜、人文遗迹以及经常性参加各种北京文化体验活动,从而加深留学生对北京文化及首都人文特色的感知。课程与活动,校内与校外,更全面更充分满足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加深中华文化弘扬的力度和深度。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对于北语显得尤为重要。”崔校长认为,要想让这些留学生真正地懂得中国文化,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读懂的,更需要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显得重要。我们看到,历经半世纪岁月峥嵘,满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无限的创造活力,北语形成了一种开放、尊重、包容的大学精神,一代代北语人在这种精神氛围中熏陶和润泽。“北语是开放的,大多数教师都在外国工作过,能够把好的东西吸纳过来;北语是包容的,因此能够兼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北语是尊重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该民族长期智慧的结晶,都值得被尊重,只有尊重他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加热爱本国的文化。北语另一品格,那就是责任感,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看待,这是北语的传统和使命。这个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已深深镌刻在北语人的精神命脉中。”讲到这里,我们明显感觉到崔校长心中的那份激动和身为北语人的自豪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高考持续扩招的今天,崔校长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盲目地与其他高校比高低。而是结合学校实际,充分研究、理性思考后,提出了“长高不长胖”的五字箴言。如今,北语已经培养了近15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追逐理想:让世界弘扬中华文化

  回顾人类历史,有多少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惨遭中绝。唯有中国文化,随着绵延悠久的历史轨迹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不断向前发展。在这所大学里,13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留学生,不同的国籍,同一个追求: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作为国内最大的留学生教育基地,北京语言大学不仅承担着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朝阳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丧失了尊严。汉语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但真正使用中文的文件却不到百分之一。现在正是我们把握机遇推广汉语的最佳时刻。为此,我们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崔校长谈起了心中的理想。

  为了把外国留学生培养成为熟悉汉语、了解中国的知华友华人士,崔校长坚持以“服务外交、推广汉语、弘扬文化、展示形象”为目标,着力做好“四个一工程”,即围绕一条主线——为国家整体外交服务;建设一个基地——汉语国际推广的核心基地;创建一个窗口——弘扬中华文化;搭建一个平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开展博雅教育。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设立为中华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国家汉办的领导下,北语承办了16个孔子学院,切实地肩负起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重任。除此之外,学校还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建“哈佛北京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在泰国、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建立了分校和教学点,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推广基地的优势和办学资源优势。

  谈及北语的未来发展,崔校长希望北语能够加入教育部协同创新计划,建立多个汉语文化教学推广中心,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化传承和谐发展;服务于国家大外交方针,适应国家需求,研究国内语言政策,培养战略性人才。这也是崔校长心中一直要实现的理想。他说,在争取汉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汉语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国文化,这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也是汉语学习的困难所在。推广汉语、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让学习者学会典雅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能够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历来责任始于梦想,形成于对现实理性的判断,升华于实践中的努力和坚持。在崔希亮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孜孜追求,也看到了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所做的潜心研究与不断探索,他,展现出了一位大学校长的真知灼见,一位学者的谦谦风度,一位人民教育家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同时感受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和理想。

《人民论坛》2012年07月

 

崔希亮校长近影

与沙特高校交流合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