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申报13项,中标7项,申报数目和中标数目都为历年最高。
七个中标课题分别分布在语言学(3项)、对外汉语教学(1项)、哲学(1项)、文学(1项)、艺术学(1项)等学科。一般项目有:郭鹏教授《造化的诗学:<伊川击壤集>的文献与学术研究》,郭风岚教授《北京城区语言生态格局研究》,尹成君副教授《北京画家画派研究——蒋兆和艺术创作及其影响研究》,魏兆惠副教授《清末民初北京话副词研究》,曽广开副教授《传统道德的践行与北京精神的弘扬》;青年项目有:于小植副教授《留学生对中国文学接受的实证研究》,黄伟助理研究员《北京话计量语言学研究》。
此次项目申报数目和中标数目都为历年最高,这和我校再次被确立为“十二五”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单位分不开。因为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积极配合市社科规划办工作,项目管理认真、规范,按期结项率高,因此再次被确立为“十二五”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单位,课题申报限额从5项增加到18项,这为我校的科研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项目简介:
郭鹏教授:《造化的诗学:<伊川击壤集>的文献与学术研究》
《伊川击壤集》是北宋理学家、诗人邵雍的传世诗集,收录了邵雍生活在洛阳近三十年的1400余首诗作。《击壤集》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里都很重要,但从文献和文学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尚不深入。本课题内容包括:《击壤集》的吟写、编刊及流传,重点考察现存的三种宋刊本;“邵康节体”与宋仁宗、宋神宗之际洛阳的“退居”文化;探究唐宋闲适诗的普遍意义以及宋代理学兴起后古代闲适诗的新发展;邵雍“造化的诗学”在中国古代抒情传统中的特殊地位,主要揭示宋代理学强调“须识造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重大影响;分析邵雍诗歌意象简约化、烂熟化、成规化的特点及其对宋以后诗歌史的影响。总之,课题将深入研究《伊川击壤集》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对宋代文学、文化研究有推动作用,对构建当代和谐闲适都市文化亦有借鉴意义。
郭风岚教授:《北京城区语言生态格局研究》
本课题运用社会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北京六城区语言生态格局与环境的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开展北京城区语言生态分布、语言使用与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主要进行北京城区四种文化生活空间语言生态的调查研究,特别关注胡同老北京话和城中村的语言生态情况。2.开展北京城区现存胡同名称的考察研究。普查现存胡同名称,实地采集部分胡同影像,考察社会变迁对胡同名称的影响。3.进行当代北京城区语言生态数据库建设。通过实地调查,课题将绘制当代北京城区语言生态格局图、胡同名称地图,建立当代北京话声像库和当代北京胡同名称文化影像库,为了解北京城区的语言生态环境、研究北京话等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及数据。
尹成君副教授:《北京画家画派研究——蒋兆和艺术创作及其影响研究》
纵观世界历史流脉,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的世界这样各种文化如此激荡与复杂。在此背景下,一个民族需要在文化层面上对整个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变革、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做出解释,进行定位,而艺术在其中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文化自觉”走向“艺术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蒋兆和先生作为20世纪以来大半生居住在北京的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家,他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创作可以说为中国画的多元发展与现代形态的转变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本课题在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画创作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在北京特殊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将蒋兆和先生的个案研究与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相互联系起来考察蒋兆和先生的艺术思想、创作及其影响,具有研究视野的突破性与关照视野的整体性的特点,对于理解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思想资源与创作实践的独特性与多样化形态,具有以点带面的启示作用。中国悠久的艺术传统,如何结合当下的艺术语境、文化语境,时代语境,开出新花,结出新果,是每一个有担当的当代艺术家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以蒋兆和为代表的“执着于人文关怀”的艺术创作实践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并且今天这一流派的艺术创作已经参入到北京城市文化的审美建构中来。
魏兆慧副教授:《清末民初北京话副词研究》
清末民初汉语处于近代和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该时期反映北京话语法特征的语料非常丰富:不仅有文康、损公(蔡友梅)等北京作家作品,还有同时期的域外文献材料如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基于对该时期北京话语料的观察和与同时期其他方言材料(如东北官话色彩的《华音启蒙谚解》、粤语学话课本《粤语全书》等)的比较,本课题拟开展以下研究:(一)突破以往研究材料单一的局限,将北京话副词的研究和方言、民族接触等问题结合,将本土文献和域外文献结合,更进一步全面真实地展现该时期北京话副词的面貌,利于形成完整的汉语副词史的链条。(二)对某些副词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与解释,推动副词专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基于语料重新思考副词的性质和用法。(三)将副词的本体研究和应用(如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对副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副词教学、教材史的研究及教材的编写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曾广开副教授:《传统道德的践行与北京精神的弘扬》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北京精神”的内涵,继承了中国五千年古代文明的传统,又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宏扬“北京精神”,需要对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践行进行研究,尤其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换问题。
我们计划:设计四种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市民、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分别进行调查,了解社会民众对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的观念认知情况、影响力度和表现方式,特别是“厚德”中“德”的构成和发展态势,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供各级政府决策时参考,既要避免在宏扬北京精神、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厚古薄今,没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泥古不化,又要反对全盘西化、全部否定古代文化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我们强调:我们的观点来自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的分析,艰苦的劳动是我们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我们要改变学术研究中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不断虚化的社会现实,让学术研究回归到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深入。
于小植副教授:《留学生对中国文学接受的实证研究》
本课题的主题是“留学生对中国文学接受的实证研究”,属于跨文化文学接受研究的一个分支。本课题将使经典接受美学关于期待视野等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发展接受美学理论,填补理论空白。另外,本课题首次将成规模的留学生作为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文学社会学调查,在国内跨文化传播领域尚属首次。
具体来说,本课题将从教材文本的文学接受、中国电影的接受、课外文学阅读体验研究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留学生在中国文学文化接受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倾向、审美习惯及其与原有文化的关系;掌握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状况;分析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深层次机制,为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广与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提供建议与对策,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
黄伟助理研究员:《北京话计量语言学研究》
计量语言学(Quantitative Linguistics)是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用精确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与发展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具有精确、真实、动态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计量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课题拟选取典型的北京话语料文本、采用计量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对北京话在字、词、句层面的语言结构(及其属性与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计量研究,总结北京话语言结构计量特征规律,对比、归纳北京话与普通话在语言结构计量特征规律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寻求合理的语言学解释。
本课题既是北京话研究在方法创新方面的有益实践,也是对计量语言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发现北京话在语言结构方面的计量规律,有助于发现传统语言研究方法难以或不能发现的北京话特点,能够加强对北京话描写的客观性、精确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