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喜获6项,其中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分别是:张赪教授《基于类型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别化”研究》,姜丽萍教授《“任务-活动“型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规划基金项目2项,分别是:罗卫东教授《春秋金文及其地域特征研究》,尹成君副教授《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分别是:张旭讲师《基于语料库的对英语单位名词数量表达机制的类型学与认知研究》,刘英明讲师《类型学视野下的韩汉存在动词对比研究》。
项目简介:
张赪教授《基于类型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别化”研究》:
该研究将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类型学关于语言共性与差异的认识来研究汉语和汉语二语习得者母语的差异,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点。
首先选取近年学习汉语人数增长较多的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语言,选择这一地区普遍存在、极富特点同时又是人类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根据类型学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分组研究它们与汉语的异同,研究这些语言的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共同表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讨论具有相同类型学特征的语言背景的汉语二语习得者的学习规律,探索解决汉语教材的针对性和普适性矛盾的办法。同时,学生习得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会为这一地区语言接触、语言区域特征形成的研究补充新的材料。
姜丽萍教授《“任务-活动“型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该课题作为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一项应用研究,在汉语走向世界,出现教师、教材、教法 “三教”问题制约汉语国际传播的今天,以“教法”为突破口,进行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该模式的构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汉语国际教育“三个标准”,对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本质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系统分析、优化、设计,形成以汉语交际任务为载体、以课堂活动为教学手段,以总结提升前人优秀的教学成果为前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共性、普适性和规律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海内外汉语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操作范式。该项研究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罗卫东教授《春秋金文及其地域特征研究》:
春秋金文上承文字形体统一的西周金文,下启文字异形的战国文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环节。春秋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史上一个繁花绚丽的时期,楚、齐鲁、吴越等七大文化圈异彩纷呈。书法家认为春秋文字存在“多样的书风”、“书体变革始于春秋中期”。那么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圈的汉字是否也体现了地域特征呢?本课题拟利用最新金文材料总集,辨析字际关系,对异构字、异写字等进行认同别异,客观描写春秋金文概况,分析这一时期汉字已经出现的区域差别。
前贤时彦对春秋金文的地域特征已有论述,例如唐兰先生指出:“春秋以后,王室的势力衰落,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它本国的文化……虢、郑、鲁、卫、陈、宋、邾、莒、滕、薛,几乎各有各的文字,最后一直发展到吴、越。”可是诸家仅是举出一些字形或拓片为例,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拟综合利用考古、文献、历史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厘清战国文字严重异形前汉字的渐变过程,研究春秋不同地域文字的构形特征。本课题已经完成对楚、齐系以及吴越地区春秋金文的测查。前期研究成果表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金文形体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梳理汉字发展史,而且有益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尹成君副教授《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研究》:
纵观中国20世纪以来美术批评理论,色彩缤纷,丰富发展,呈现出多样形态,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剖析。中国美术从20世纪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术批评也随着美术面貌的转折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毫无疑问,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与美术批评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中来。因此,对于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及其美术批评的深入研究,显得特别迫切与必要。一方面,中国美术批评研究具有推动、指导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健康发展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美术批评研究也有推动美术学学科艺术理论不断深化理论生长点的意义。本课题通过系统分析及其个案研究,深入解析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复杂多样的各种美术批评形态,分析不同时期美术批评观念、批评范畴、批评方法及其不同特色等,力求对富有特色的中国美术批评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中国美术批评理论系统的建立作出理论总结上的尝试,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与艺术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张旭讲师《基于语料库的对英语单位名词数量表达机制的类型学与认知研究》:
本研究为基于语言对比的针对英语单位名词数量表达结构的跨学科研究。
研究从功能类型学“对语言结构的解释应主要诉诸于语言功能”的理论出发,在英语中寻找实现汉语量词功能的语法结构,建立英语“准量词”概念;进而利用大型综合平衡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的实际语料,引入认知语言学中语法等级理论、范畴化、隐喻、转喻等重要概念,对英语中部分形状准量词用法进行语义认知考察;然后对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两个理论框架下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归纳,用语义地图的概念展现英汉数量表达结构的认知共性。
研究将首次针对英语中类似量词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性理论性分析。研究以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大型综合语料库中的实际语料分析为特色,此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将为语言对比研究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有益尝试,研究成果将为认识人类语言共性和特异性、揭示语言机制背后的认知概念起积极作用。
刘英明讲师《类型学视野下的韩汉存在动词对比研究》:
在几乎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语义丰富、功能复杂的异类多功能性成分。朝鲜语中的“itta”和汉语中的“有”就是这样的异类多义性语素,它们语义负荷量很大,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的语义系统。中国的朝鲜语学习者不能准确把握“itta”的语义,很多情况下,都是用汉语的“有”或“在”等去生搬硬套,进而造成对理解上的偏差,同理,韩国或朝鲜的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有”的“话题导入”、“估量/比较”等用法也很难掌握。因此,理清“itta”和“有”的语义类型并找出两者在对方语言中的对应关系,描绘其各自的语法化路径,结合其他一些语言探寻存在动词的共性和个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可以为朝鲜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语言知识上的支持。
本课题研究内容拟包括国内外研究综述;“itta”的语义类型、句法表现及与汉语的对应关系;“有”的语义类型、句法表现及其与韩语的对应关系;存在动词的语法化;存在动词与词汇化;存在动词的类型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