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邓小平高级翻译张维为教授应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邀请到我校为2015年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强化班52名学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张维为教授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伟主持。
讲座围绕“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展开,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真实案例为材料,从为什么要解构和建构、西方关于中国话语变化、西方话语的历史困境、还原历史真相、西方话语的现实困境、如何解构西方话语和建构中国话语等6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阐述,并以5个典型案例全面诠释了建构中国话语范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中国在前两个三十年里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现在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张维为说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首先要跳出‘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的话语的束缚,必须以自己的话语回答‘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等大问题。”
随后他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西方思想界从伏尔泰、托克维尔到孟德斯鸠、黑格尔关于中国话语的转变,认为西方限于西方中心论和线性历史观,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偏见,无法全面看待和客观解释中国这一源于不同文明的大国在当代的崛起和成功。
关于如何建构全面、透彻、强势的中国话语,张维为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在十年之内建立起一个综合性大话语体系,它必须是民间的,是接地气的;必须是学术的,有基础理念突破和创新的;必须是国际性的,能够与全世界对话、辩论的;也必须是能够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与官方话语形成互补和呼应的。
最后,张教授还就学员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纷纷表示,张维为教授的讲座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拓展了学员们的视野,使他们对中西话语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为他们赴任后承担起的“走向世界各地,当好中国名片”的光荣使命树立了巨大的“中国自信”。

张维为教授为学员做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