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至6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应用”,共有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土耳其、日本、缅甸、越南、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郭风岚教授主持。崔希亮校长致开幕辞,他指出,在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快速发展时期,探讨周边语言文化问题非常重要,希望本次论坛通过对周边语言资源的多方位研讨,为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土耳其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一等参赞本古•伊吉特古殿女士,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尔帕托夫• 弗拉基米尔教授,国际蒙古学协会总秘书长、蒙古国科学院院士道米•特木尔陶高教授分别致辞,阿尔帕托夫• 弗拉基米尔教授还现场向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赠送有关书籍。
大会报告分别由北京语言大学呼格吉勒图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定京教授、云南大学王晋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艾尔肯•阿热孜教授、缅甸福庆学校李祖清教授、日本四天王寺大学胡士云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及周边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现状研究。如:《蒙古国的语言政策》、《当代世界中的俄罗斯》、《土耳其语言学会及其工作概况》、《国内哈萨克语使用现状》、《英语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外语政策》、《中俄语言立法实践》、《浅析芒市汉傣语言接触》、《巴基斯坦的语言冲突、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蒙古国语言政策与语言方言现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语言现状和语言政策:过去及现在》、《俄罗斯图瓦语的当代社会语言状况》、《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图瓦人》。2.中国及周边国家的语言教育研究。如:《泰国留学生对汉语句重音的感知研究》、《周边国家留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偏好及师生差异》、《中国现行教育模式对缅甸北部华人学校的影响》、《关于延边地区双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缅甸华侨华人与缅甸汉语教育:现状、成就与挑战》、《南亚汉语国际推广的开放大学路径实践探索》、《韩国汉语教学的新特点》、《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中文研究:地位、问题和展望》、《日本的汉语教育三题》。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研究。如:《丝绸之路的语言与文化》、《新型对缅公共外交方案——利用寺庙僧侣影响力发展中缅关系的公共外交》、《宁夏回族话在中阿博览会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效益》。4.中国及周边语言文化资源保护与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周边语言”概念的定位及研究方法》、《语料库,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闽和客家语档案,满蒙平行语料库和中央研究院蒙古语数据库》、《关于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新疆喀纳斯图瓦语生态状况与保护论略》。5.中国及周边国家语言的本体研究。如:《从<葛啜墓志>看现代维吾尔语中几个早期汉语借词》、《图瓦语中有关“马”的称谓及与马有关的词汇》、《越语的汉越音是唐代汉语方言一种》。
会议闭幕式由北语副校长曹志耘主持。校党委书记李宇明致闭幕辞,他强调,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愈加频繁的背景下,就“周边语言”问题进行专题性研讨意义重大。研究周边语言资源,要特别重视周边语言学习需求的研究、周边语言传播的研究、周边语言资源的保护研究。
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是语种丰富,报告的语言包括汉语、英语、俄语、土耳其语、蒙古语、吉尔吉斯语等6种之多。为了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与会代表能够顺畅地交流和沟通,会议承办方精心安排了会议现场的同声传译,并通过论文稿的前期翻译,参会代表对部分语种的现场志愿翻译,圆满地解决了多语种国际会议中常见的语言沟通障碍问题。会后代表们对论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的组织方式和会议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此外,本次论坛继续秉承北京语言大学提倡的绿色环保办会议的理念,除了在论坛结束后将代表的胸卡套全部回收循环使用、只寄发电子版合影照片之外,还在会前将电子版论文提要集寄给全体代表,论坛现场不提供纸版论文提要集,同时建议确实需要阅读纸版材料的代表自行用废纸打印。这些都得到了国内外代表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赞扬,缅甸代表李祖清校长表示,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大国引领风范,值得称赞。

李宇明书记讲话

崔希亮校长致开幕词

论坛现场

参会代表合影

会务组和同声传译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