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李宇明书记出席中国教育之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2013-12-19  新闻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 

  日前,由我校当代中国研究所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之声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我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中国青年网总编辑蔺玉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书记、督导室主任王世元、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灵等领导以及杨东平、魏书生等教育专家与会。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之声网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和我校当代中国研究所共同协办。

  李宇明书记代表协办单位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受到参会者的关注和好评。他说: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起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国际化的成分在里面。第二个现在人口大流动成为新时代的标记,人口流动就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从农村的文化到城市的文化,从西部的文化到东部的文化,从中国的文化到世界的文化。第三,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化的缩影。

  他还指出,从未来的人的培养来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会成为一种基本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很多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语言,也就是外语学习,实际上只有外语教育不能使人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它首先是一种态度。应该有跨文化的知识,没有跨文化的知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里面出现问题。我们过去是从一个单言单语的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只会说方言,自己的母语,经过100多年普通话、外语的教育,使中国人能够讲双言双语,母语和一门外语,单言单语实际上从人的教育形态是落后的教育形态,单言单语社会从社会形态来看也是落后的社会形态。我们现在已经经过教育,培养了多数的双言双语人,正在形成文化交际的社会。

  他说: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最重要的是态度问题。有四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工具论态,学另外一种语言能够获取知识,能够得到东西,这是一种工具论。第二就是人与资源论,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他们由于产品要走到世界各地,因此产品走的哪儿,就学习哪儿的语言。美国也是,他的国家安全到哪里,就把哪个国家作为它的关键语言。第三就是文化论,你通过对另外一种文化的了解,能够更理性看待本民族的文化,这就是谁出国,谁爱国。谁了解另外一种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才有更理性的了解。当然也有一些人士学了语言之后,有了文化认同,甚至对另一种文化崇拜和迷信,这不是一种好的态度。第四,另外一种文化的学习和外语学习,对于大脑智力的开发是非常有帮助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外语在不同的脑区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学习语言我们对大脑的开发是非常好的,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对于脑开发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到了老年能够比较好的预防老年痴呆症。所以它也是很重要的智力的训练。

  他提出,我们未来的公民,应该成为具有一颗中国心和世界眼光的公民,衡量我们教育是不是成功,也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有岗位出来,中国人都能够竞争。只有这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是真正的信息化,国际化的教育。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在论坛上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为题也做了大会报告,受到参会者的好评。

4李书记为获奖者颁奖

李书记为获奖者颁奖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在大会发言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在大会上发言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