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思辨”、“醍醐灌顶”、“分道扬镳”……当我们见到这些词语时,想必大部分人能够一眼就认出,并且准确无误地读出来。可是如果要求你像小学生那样听写这些词语,你还能否信心满满地将它们写对呢?恐怕很多人做不到。当今社会,智能输入法的普及让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打字而忽视了汉字的书写,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愈来愈严重。为了让我们重新拿起笔,领略汉字的美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多所学院路高校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汉字听写大赛。
2013年12月11日晚七点,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字中华”汉字听写高校邀请赛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比赛共有12名选手参赛,他们分别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本次比赛还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系主任张猛教授、汉字研究所所长罗卫东和冯惟刚教授担任评委。经过一番精彩而激烈的角逐,“状元”最终被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赵梦同学含夺得,“榜眼”和“探花”分别授予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乔瑀同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刘磊同学。
赛前,各个学校的选手都对自己信心满满。中央民族大学的领队甘家榕就对自己的选手非常有信心:“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实力很强。”而最终获得第二名的乔瑀同学也对自己的学校赞不绝口,并且丝毫没有紧张的情绪。他还透露,自己其实是理工学生,但是对语言文字很感兴趣,平时也会多关注,所以在学校的选拔赛中胜出。笔者不禁感叹,汉字的魅力真是无穷大啊。
本次比赛共分为三个环节。这次大赛组委会别出心裁地仿照古代科举制,将三个环节分别设为乡试、会试、殿试;而且最终的冠亚季军也变成了状元、榜眼和探花。整个比赛透露着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乡试”中,考生们被分为四组,每组都由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个同学组成,连组名都非常有诗意——“玉楼春”、“踏莎行”、“如梦令”、“谒金门”。第一环节题目比较简单,每两组进行PK,最后“踏莎行”和“玉楼春”组分别胜出。第二环节是最为刺激也是最考验选手水平和能力的抢答部分,由主持人念出每个词语的意思和读音,每队派出一个选手抢答,经过三轮激烈比拼,“踏莎行”组胜出,组内三名成员将在“殿试”环节中“化友为敌”,展开前三甲的争夺。然而,在第三环节,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比赛在这一环节设置了随机出现的“特赦令”,抽到带有“特赦令”的题目无论书写对错均可通过,幸运的赵梦含同学在两次写错字的情况下竟然都得到了“特赦令”,令场下的观众唏嘘不已。最终,赵梦含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外加运气,荣膺此次比赛的“状元”称号。有趣的是,冠军的宣布是以宣读“圣旨”的方式进行的,这再一次体现了组委会的良苦用心。
除了“状元”、“榜眼”、“探花”外,比赛还将东坡神采奖、易安风华奖、君子好逑奖、逐浪领航奖分别颁给了朱天安、卢俞瑺、漆思媛、于璐同学以示表彰,其他五位同学也获得了优秀奖。
比赛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反思、对汉字的领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索仍要继续,是时候停下敲击键盘的手了。不如让我们用更多的时间握紧手中的笔,跃动笔尖,让那一个个方正优雅的汉字从我们的笔尖流出,让提笔忘字的尴尬不再重演,让自己更深刻地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