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14个记者节,应北京语言大学邀请,中央和北京媒体教育新闻领域的14位精英,聚首北语会议中心召开座谈会,探讨在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大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我校党委书记李宇明和副书记霍明杰参会,党委宣传部长高金萍主持会议。
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新浪网14家在京主流媒体教育部主任及教育频道主编,从新闻策划、选题立意、报道角度等方面,就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媒体形象、突出高校办学特色,进行了交流互动。
李宇明书记向与会者介绍了近期学校正在开展的五大工作及即将出台的四项政策。他用五个关键词来梳理北语近期的重要工作: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国际化、信息化、留学生教育、现代智库建设;他还介绍了近期学校即将出台的“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鸿鹄学者支持计划”、“银铃学者计划”和“学术休假制度实施办法”,引起了与会者的热议。
李宇明书记指出,依托北语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我校宣传部不断挖掘新闻资源,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报(校报)一台(广播台)一网(新闻网)两新媒(手机报和官方微博)”的传播格局,五种媒体联动构成了学校新闻宣传的主渠道。2012年以来,北语新闻宣传逐步实现了向新媒体的转型,以符合青年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与当代媒介产业的转型合流。北京语言大学的新闻宣传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特殊意义,每年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这所学校已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未来,北京语言大学将加强新闻报道策划、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打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拳”。
霍明杰副书记向与会者介绍了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情况,学校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报纸版面、新闻网首页、手机报和广播节目更多地展现广大师生的活动、教学科研成果的展示,这些举措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良好反响;校报含金量愈加厚重,新闻网、手机报、官方微博、广播的新闻传播更加及时、准确。宣传部本着“积极策划、主动出击”的原则,不断深化与报刊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合作,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吸引主要新闻媒体对北语的关注,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不断深化我校的新闻宣传,以树立良好的北语形象。希望新闻界各位同仁和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北语发展,积极报道学校在发展中取得的各项成果。
光明日报教育部汪大勇主任为我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三个建议:加强策划,要有提前意识,北语宣传部可主动与各方磋商策划报道;加强互动,北语宣传部可与媒体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灵活的交流机制,在与媒体的互动中寻找有价值的选题;加强管理,北语应建立多个部门联手合作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以免在突发事件中陷于被动。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文教组长白玛央金提出,北语可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挖掘学生资源,北语有丰厚的留学生资源,可把留学生作为报道的重点,挖掘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教育报高教版唐景莉主编提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重视媒体的力量,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重视新闻的选择,选好方向、找准方法和定好方式;重视高校教改的走势,先易后难,先破后立。中国青年报教育部副主任原春琳提出,高校新闻报道要善于在深度上下功夫,高校改革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特点,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人民网教育频道申宁主编指出,人民网为高校宣传工作搭建了一些平台,如“大学校长访谈录”、“校园记者评选”等,旨在发掘学校资源,发挥高校优势、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新华网国际频道朱永磊主编建议,高校可加大与媒体的沟通力度,加强深度报道、连续报道,形成持久的热点效应;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就要先塑造好师生形象。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张瑾主编提出,电视新闻报道注重讲故事,北语宣传部可思考如何将校园故事以镜头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新浪网教育频道主编彭昆认为,北语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学校的目标定位,展开媒体形象的塑造。北京晨报教育版主编罗德宏提出,北语宣传部可依据不同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定位,为不同媒体提供对应的新闻素材,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刘昊副主任认为,北京语言大学的舆论形象建设应包含治学严谨、国际化、多元文化、民主精神、青春活泼等要素,以体现北语独特的“小联合国”特色。

李宇明书记讲话

霍明杰副书记致辞

媒体代表发言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