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荣获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发布时间:2013-07-20  新闻来源:科研处 

  近日,2013年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喜获2项,分别为:曹志耘教授的《吴语婺州方言研究》和于小植副教授的《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

  项目简介:

  曹志耘教授《吴语婺州方言研究》:

  “吴语婺州方言”是指古婺州今金华市地区的方言(大致相当于《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吴语婺州片”)。婺州方言面貌特殊,内部差异极大,研究成果匮乏。本成果的作者对婺州方言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按照作者已经完成并出版的《严州方言研究》、《吴语处衢方言研究》等著作的框架,全面描写分析了婺州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填补了汉语方言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本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1)前言。(2)概说。(3)婺州方言语音研究。对金华、汤溪(旧县)、浦江、东阳、磐安、永康、武义等7个点的方言进行深入调查,归纳其声韵调、音韵特点、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小称音等语音特点,并列出7个点的同音字汇和1000字的字音对照表。(4)婺州方言词汇研究。收词语项目600条,特别重视对地域文化的调查,设置了很多相关的词条。(5)婺州方言语法研究。收语法例句100个,以对照表的形式排列。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婺州方言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

  本成果第一次系统地描写了婺州方言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比较研究本片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及内部差异,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吴语,而且对汉语方言的地域比较研究及汉语的历史演变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于小植副教授《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

  主要内容:(一)周作人文学翻译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在本质上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宏大叙事范畴,本成果重点关注文学翻译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作用,以及文学翻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补充和更正作用。同时,周作人文学翻译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又属于个体精神范畴,它从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和记忆史中生发,将个体对世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特质性记忆灌注到文学翻译中,从而形成一种只属于自我的文学翻译。(二)周作人的文学翻译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综合载体和衍生物。周作人的文学翻译是在某一时段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产生的,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构成一个全方位、整体性结构。周作人的文学翻译与西方现代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现代意义”也是一直横亘在周作人文学翻译中难以遮蔽的主线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只是西方现代性的统摄物,“本土性”和“本土意义”同样具有包容性和提升性,周作人通过文学翻译实现了“现代意义”与“本土性”的深度整合。

  学术价值:(一)本成果解决了现有研究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例如:周作人文学翻译观的历史根源、嬗变过程及其文化逻辑的问题;周作人文学翻译与其他五四文学翻译家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及其蕴含的时代原因和个体因素的问题;周作人文学翻译与五四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等。(二)从五四思想文化演变角度,探寻周作人文学翻译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形态,透析五四思想文化形态演变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联,提纯五四思想文化的精神困境和走向,对探寻现代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分析周作人文学翻译中的个体精神体验和生命感受,回答翻译家主体情感姿态以及叙述中隐藏的情感障碍,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演化轨迹提供学术参考。(三)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下,将外国的书籍译成汉语引进来,将我国的书籍译成外语传播出去,是借鉴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鲁迅和周作人既是翻译的实践家,也是我国译学史上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主张原原本本地表达外国作品中的意思,不能因为雅而改变了原意,也不能完全顺从纯大众的口语而失去了文采。在对翻译的态度上,他们都主张尊重原文的秩序,不能随国人的喜好乱加删改。在他们看来,翻译的目的,不是取悦国人,而是传达异域文化的实质,而这实质,就与中国故有的传统大异其趣。所以,倘能原本地将异域的思想译出,对国人的思维习惯将有一种冲击,而这恰恰是他们所期盼的。他们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对当下的文学翻译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