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申报29项,中标8项,中标数目为历年最高。我校立项率为27.6%,高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平均立项率13.3%。此次中标的项目中,5项分布在语言学学科,1项在中国历史学科,1项在中国文学学科,1项在外国文学学科。
这些项目中,重点项目1项,为:黄晓东副研究员《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方言的社会分层研究--以浙江的10个村庄为例》;一般项目4项,分别是:程龙副教授《18到20世纪西文历史图籍中的钓鱼岛研究》,王培友副教授《两宋理学诗研究》,胡俊副教授《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的后现代家园书写研究》,许明副教授《ICT环境下计算机辅助口译学习系统研究》;青年项目3项,分别是:玄玥副教授《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动词"完结"范畴研究》,陈默副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洋腔洋调"的产生机制研究》,黄伟助理研究员《现代汉语新闻语体计量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曾多次组织召开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会。通过学校和我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标数目逐年提高。
项目简介:
黄晓东副研究员《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方言的社会分层研究--以浙江的10个村庄为例》: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后,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镇化对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语言生活造成了深刻影响。本课题拟以浙江省10个村庄为例,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方言的社会分层现状。
本课题拟采用汉语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语言使用与农村社会分层的关系,并考察城镇化进程对农村言语社区的影响。
本课题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面向社会现实,关注城镇化背景下的语言生活和语言问题;关注农村,加强对乡村社区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研究;系统地考察社会分化对农村方言的影响,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追踪城镇化加速期的语言演变情况,为社会语言学界提供鲜活的研究个案。
程龙副教授《18到20世纪西文历史图籍中的钓鱼岛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逐步加剧,国内外学术界加强了对钓鱼岛的研究,特别是从历史学及国际法等角度挖掘出不少新文献、提出了新观点。这些新发现主要集中在中、日两国的文献和地图,但对于西方国家有关钓鱼岛的历史文献和历史地图则缺乏相应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公布一件清晰标注“钓鱼岛”名称的西文地图。
程龙副教授近年来对欧美图书馆所收藏的大量有关钓鱼岛的西文文献和地图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文献和地图涵盖英、法、德、美等多个国家,数量达百余种之多。这些文献和地图清晰反映出欧美等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来三百年多年间对“中国最早发现和最早命名钓鱼岛”这一历史事实的接受和认可。
当前的国际社会西方国家占据着主要话语权,“钓鱼岛问题”也因为西方国家的卷入而变得异常复杂。这此背景下,利用西方历史文献和西文历史地图研究钓鱼岛问题,意义十分特殊,它有利于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众的理解和同情。
“钓鱼岛问题”是当前国家政治和外交事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国家海洋战略中“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程龙副教授的研究从西文历史文献和历史地图的角度来研究钓鱼岛正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具体体现,将为我国的外交斗争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保障,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培友副教授《两宋理学诗研究》:
两宋“理学诗”,指的是由两宋作者(具有明显理学学缘、理学学养或与理学家有密切交游等规定性)所创作的具有理学学理和理学旨趣的诗歌。课题把“理学诗”作为理学与诗歌发生关系的“关节点”来展开研究。因此,课题研究时兼顾作为“关节点”的关系研究与作为研究本体的“理学诗”研究。这就要求把“散点透视”统摄下的“焦点问题”把握,作为基本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贯穿于研究始终。
课题从两宋理学与诗歌发生关系的一定历史语境的文化生态观照视野下,探讨两者发生种种复杂关系的背景、因素、状况,研究“理学诗”的诗性品格及其成因。因此,课题研究既涉及到文学本位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两宋诗歌创作主体、诗歌作品、诗歌接受主体的关系问题,理学诗的范型、主题、诗格类型、审美品格,理学诗人的诗风矛盾性,理学诗人的文道观及其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性问题等;也涉及到理学与诗歌的关系研究,如两者的沟通渠道、会通方式、范畴内涵流变等。在此基础上,课题将研究目标推向价值研究层面,以凸显“理学诗”会通道德界与现象界的重大文化价值,总结理学诗诗境的特殊性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寻绎两宋诗歌受到理学影响以及诗歌对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询两宋诗人会通哲学与文学的得失与教训。
课题具有开拓学术新领域的学理考虑。从“关节点”角度来研究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使课题成为多层次的、体系化的网状结构,而这一结构又以“理学诗”这一客观性研究对象而有机整合起来。文化生态观照下的文学本位研究、理学话语的美学研究、理学文化与诗歌关系的会通研究,是本课题重要的研究理念与视角。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家族地域文化等,都成为研究问题的背景而得到关注,这对于打破学科界限,开拓新研究领域意义重大。课题研究亦对建设德性文化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研究既涉及西方哲学家持续关注的自然界与道德界的一致性问题,也涉及到对民族特质诗性文化与德性文化品格的特征、形成理路的提炼与研究等重大问题。课题研究将为探讨一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学之间复杂关系问题做出一定贡献,也是研究者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缺失、人文关怀匮乏等问题的学术回应。课题研究亦可对中华民族诗性文化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胡俊副教授《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的后现代家园书写研究》:
本课题试图对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作品中的后现代家园书写进行研究。在她们的家园书写中,家园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受力于不同的权利力量,对于美国少数族裔,种族、民族关系、公民身份、边界、流动、阶级、性别、性取向等等都可能影响家的形成和意义,他们需要不断地协商作用于家的各种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本课题一方面试图呈现出美国少数族裔对家的共同渴望,另一方面挖掘不同族裔背景的女作家们在后现代家园书写中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在全球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家的定义有了新的阐释,美国少数族裔在离散和流动的背景下产生的对家的理解对今天更多处在流动状态中的人们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许明副教授《ICT环境下计算机辅助口译学习系统研究》:
本课题旨在研究ICT环境下面向学生译员的、以口译能力的阶段化发展和译员认知发展特点为基础的CAIT系统。口译学习和培训是个系统工程,ICT技术为口译培训提供了多种可能。CAIT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口译的技能组成、阶段化发展规律和受训译员的认知发展特点,还需要兼顾ICT技术可提供的便利和优势。此课题的研究将整合ICT环境下的不同技术优势,优化口译教学活动主体在ICT环境下的互动模式,发掘学生译员在ICT环境的全新学习模式,构建完整、科学、智能化的口译技能培训模型。本课题的研究将为CAIT系统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为高校口译教学、译员职业培训提供新的理念支撑,同时为远程会议口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玄玥副教授《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动词"完结"范畴研究》:
动词的“完结(Definite)”特性是区分不同类型动词(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成动词、成就动词)的重要语法范畴,但此语法范畴缺乏语言类型学的系统研究、汉语相关句法现象的研究缺少类型学视野、汉语教学中偏误率较高。
本课题将采用语言调查、问卷调查、理论假设和验证、教学实践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为:
一,考察及调查多种语言的谓语“完结”范畴的表达,用类型学理论探究它们的类型差异和共通性,提出“完结短语”理论假设,并进行系统性地分析和解释;
二,从类型学考察得到的理论结果回过来深入研究现代汉语里作为动词“完结”范畴的主要表达形式——动结式(包括动趋式)句法结构,对动结式的生成过程、论元生成位置及决定因素、以及不同类型动结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用理论研究结果指导汉语动结式的教学,探索符合语言规律的对不同母语背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陈默副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洋腔洋调"的产生机制研究》:
“洋腔洋调”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造成话语双方言语理解困难,导致交际失败的主要因素。“洋腔洋调”不是一般的语音偏误,即便是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也存在“洋腔洋调”,在教学中较难纠正。“洋腔洋调”主要体现在言语韵律特征上,通常所说的重音、语调和节奏均属韵律特征。韵律对于言语加工及理解、言语识别及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对于“洋腔洋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韵律声学表现的描述方面,而对于其发展过程和产生机制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本课题将以大规模语料库分析与建模为基础,系统地研究外国人汉语中介语“洋腔洋调”的产生机制。本课题针对外国人汉语“洋腔洋调”的产生机制,瞄准语言教学实际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价值。
黄伟助理研究员《现代汉语新闻语体计量研究》:
计量语言学(Quantitative Linguistics)是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用精确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与发展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具有精确、真实、动态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本课题拟选取多种新闻语体语料文本、采用计量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汉语在字、词、句层面的语言结构(及其属性与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计量研究,总结现代汉语语言结构计量特征规律,对比、归纳不同语体在语言结构计量特征规律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寻求合理的语言学解释。本课题是现代汉语语体研究在方法创新方面的有益实践,有助于发现传统语言研究方法难以或不能发现的语言结构计量规律,能够加强对新闻语体描写的客观性、精确性与科学性,为新闻创作提供借鉴,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