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召开发展规划会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杨庆存、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学校长韩震教授,社科院文学所陶文鹏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赵敏俐教授,基地主任韩经太教授,副主任郭鹏教授、张华教授、杨建国教授,基地兼职研究人员程龙博士等参加了会议,为基地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韩震教授认为,作为国际文化研究的基地,要立足国际,从国际交往的角度出发,尝试与其他国家的首都文化进行比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一些不太受重视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也值得研究,可以在比较文学的基础上,研究首都的国际特色、辐射及影响。他提到了文理之辨,认为理工科在落实计划方面值得文科借鉴。
赵敏俐教授分享了首师大基地的建设经验:首师大的基地建设,始终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坚持基础研究。科研坚持两个方针:一是尊重文科的特点,尊重个体劳动;二是发展集体项目,在尊重学者个性的前提下与其他学者共同完成项目。他认为诗歌研究具有大众化、国际化的特点,首师大基地可以与北语合作,将诗歌研究与对外交流结合起来。他表示,应当团结海内外学者共同做科研项目,首师大与日本的广岛大学就日本汉诗研究展开了良好的合作。
左东岭教授介绍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苏州大学等高校建立的协同创新中心的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未来可以具体实施的研究方向。他表示,文献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普及教育、汉字文化教育是很重要的方向。文化批评应建立一定的标准,强调对文化影响力的研究,注重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及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应符合国家需要,应利用丰富资源鼓励优秀学者作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
韩经太教授就诗歌选取与翻译问题与陶文鹏研究员进行了交流。他说,对热爱诗歌的人来说,选取诗歌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但是对选出的诗歌进行翻译,则需国外的翻译专家。对于诗歌的选取,要突破以往的选取标准,建立新标准。陶文鹏研究员对此表示十分赞同,他提到诗评家李元洛先生选取的《唐诗三百首》就没有选取《唐诗三百首》中的任何一首诗,这也是一种创新。
当日下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杨庆存副主任在讲话中表示,他非常关注学术前沿的动态,时常通过《文学遗产》、《社会科学》等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也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沉甸甸的成果。他说,各个科研基地应当有自己的侧重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古代文学的研究前景非常好,尤其是在“十八大”提出建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系”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十分有利,可以切入的点非常多。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巨大,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打通,可对诗词做出新的解读。
基地的各位专家就目前研究的课题和现状与杨庆存副主任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程龙博士介绍了现阶段与海淀区宣传部合作的“三山五园”项目的情况。程龙博士说,“三山五园”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香山、玉泉山等三座名山,颐和园、圆明园等五个著名园林的简称,海淀区宣传部希望利用北语的国际化优势来进行战略合作,站在国际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三山五园。”张华教授介绍了“儒家在全球伦理进程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者对于全球伦理的研究视角多放在西方,研究的进程也比较缓慢,他认为可以把目光投到东方,投到儒学上,研究儒家在世界伦理中发挥的作用。郭鹏教授提出,要利用北语国际化的特色,从历史、国别和区域角度研究“汉学家”主体的产生,研究如何成就一个汉学家,这对现今培养中国通有指导意义。
杨庆存副主任提出了建议:“三山五园”课题名称应使用实名,要注重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交流;要尽可能多的搜集材料,形成动态数据库;要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内蕴,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影响。“儒家在全球伦理进程中的作用”课题很有现实意义,但应将对伦理的讨论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相关联。要考虑人的生存,要看到儒学对人类文明已经产生了影响,要和当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认识到建立一个让人类共生共存的稳定的秩序是有意义的。“汉学家主体的产生”课题则抓住了问题。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翻译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正是在翻译传播过程中鲜活地走向世界。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相当紧缺,人才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保证。要重视此项研究的长远意义,注意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将之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结合起来。

杨庆存副主任讲话

韩经太教授发言

韩震教授发言

陶文鹏研究员发言

左东岭教授发言

赵敏俐教授发言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