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离退休教师参与的晚晴诗社以及在校中国学生创建的栖迟诗社共同举办了一场以“端午吊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诗会,他们以诗会友,共同体悟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底蕴。
离休教师晚晴诗社社长刘杰老师宣布,属于师生两代诗社的端午诗会正式开始。袁丹老师介绍了诗会由有关屈原与端午的文化报告和诗朗诵两部分组成。王恩保老师首先做了报告《从屈原的三首诗谈起》,他通过伟大诗人屈原的三篇代表诗作——《橘颂》《湘夫人》《离骚》——重点分析了屈原从血气方刚的弱冠之年到救国无望的人生尽头的心路历程,生动描述了屈原忧国爱民的国士情怀和高洁无瑕的赤子之心。在讲述的同时,王老师还播放了一些极为珍贵的记录吟诵楚辞方法的音频资料。在场的所有人专心致志地聆听,时而为屈原的远志所激励,时而为屈原的高尚所感动。王老师的演讲只进行了四十多分钟,而在事后,他手捧厚厚的一摞资料表示,“为了这不到50分钟的报告,我们做了超过50小时的功课啊!”
学生诗社栖迟诗社社长杨司奇担任朗诵会的司仪,然而在台下一贯出口成章的杨司奇刚刚站在台上时却显得有些拘束。原来,本次诗朗诵会不同以往,不单单有学生朗诵经典名篇,更多的,则是与会的老教授们自己创作、自己朗诵的诗篇,甚至学生诗社的一些成员也挥毫泼墨,欲与古人争辉。师生各自彰显文采风流,却给司仪杨司奇在主持时带来了麻烦,好在她灵活应变,通读诗篇后便能略知其意,将主持串词讲得有条有理。王志武老师自作自吟的《吊屈原二首》获得了满堂喝彩。袁红同学深情朗诵的现代诗《他乡端午》,更使在场师生顿起思乡之情。大家纷纷献声,而朗诵的篇目也多为自己所创作,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低沉悲凉、有的蕴意悠深、有的势如惊雷。栖迟诗社的王欣玥同学虽然下笔有神,却因害怕见笑方家迟迟不肯将自己的诗作朗诵出来,最终,杨司奇和袁红两位同学共同朗诵了王欣玥创作的两首诗,在场诸君方知其瑰丽才华。声随诗舞,诗随声扬,诗朗诵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一边尝着粽香,一边品着诗香,不觉有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冲动。
诗会接近尾声时,许多人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够多举办一些此类的活动,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和诗歌朗诵发展的王恩保教授在采访中说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最可宝贵的东西,我们老师和学生作为大学的一份子,应当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精神面貌,我们过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在一起吃吃粽子、念念诗歌,更是为了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师生两代诗社的社长则表示,新老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更多地从彼此身上学到东西。最后,大家一起表示了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的感谢,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机会举办这样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