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喜获7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5项,分别是:柴省三副研究员《中外留学生语言测试体系比较与研究》,沈庶英副教授《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研究》,魏兆惠副教授《清代以来北京话副词研究》,李萍副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研究》,张冠夫副教授《梁启超1920年代的文学思想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分别是:孟艳华博士《美国汉语学者的汉语研究及汉语教学研究史》,刘晓海助理研究员《大城市方言文化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项目简介:
柴省三副研究员《中外留学生语言测试体系比较与研究》:
“中外留学生语言测试体系比较与研究”将系统地对世界主要教育输出大国(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针对外国留学生招生、教学和毕(结)业等所开发的语言测试系统进行调研,并与我国目前的留学生语言测试体系进行对比。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对国外语言测试体系与国内汉语测试体系的对比与分析,发现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语言测试方面尚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对国内现行的汉语测试体系的缺失或错位进行系统的考察,对来华留学生招生或入学汉语水平考试的开发提出具体的建议,并为国内各高校留学生招生部门提供决策标准,从而保证生源的质量;(2)借鉴国外留学生入学分班考试(placement test)的开发理念和实施过程,为国内留学生汉语入学分班考试的开发提供可行性建议,并最大限度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保证对外汉语教学增值(added-value)效益的最大化;(3)对开发标准化汉语教学诊断性考试(diagnostic tests)的社会需求和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为留学生汉语教育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提高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质量监控意识;(4)为我国留学生汉语测试体系的设计、开发和完善提供具体的构想,保证留学生汉语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
沈庶英副教授《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研究》:
“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教学实际,针对商务汉语实践教学进行探索性研究。商务汉语作为一种特殊用途汉语,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加强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强调真实商务环境下的语言交际、实践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拟从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入手,设计商务汉语实践教学方案,研究商务汉语实践教学大纲,探索商务汉语实践教学规范有序的路径,为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做一些基础研究。具体在三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明确商务汉语实践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二是确定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的类型、层级、评价体系;三是构建商务汉语实践教学模式。
魏兆惠副教授《清代以来北京话副词研究》:
北京话发展史,是一个饶有兴趣但又难度相当大的研究课题。清代是“官话转型、北京话定型”的时期,自有代表性作品至今也有近三百年历史。而副词既具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性特征,历来是语法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焦点和争议颇多的热点。近三百年来北京话副词在某种程度上既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又对现代汉语副词系统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方言与通语的融合迅速,许多方言词和语法现象正在消亡,努力做好方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是非常迫切又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北京话和通语之间的关系仅为“一线之间”,特殊的地位使北京话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建立相对完整的近三百年北京话文献和语料库,不仅为副词的研究,更为北京话语法特点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本课题将对清中前期、清末民初及现代北京话副词进行划时段、分类别的系统描写和比较研究,将勾勒出近清代以来北京话副词断代史,为形成完整的北京话乃至汉语副词史的研究链条提供参考,解释发生演变的原因;本课题还将从北京话副词的发展史管窥北京话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接触史,也会将本土北京话口语文献和域外口语文献结合起来,将副词的本体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对本土文献中的副词和当时代朝鲜和日本的北京话教材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不仅对副词的基础理论研究有意义,在副词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史的研究和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萍副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跨文化影像改编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域外的影视改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和接受的程度。
目前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影像改编中,改编者大多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域外人士。域外人士何以将我们的文化资源传播得如此有效,并获得经济效益甚至社会影响上的成功值得深思。同时中国名著在域外影像改编的过程中,其改编艺术、审美趣味、文化价值观念上都出现一系列的变异现象,更多地带有了他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征。出现了种种文化误读与变异,这种种误读与变异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张冠夫副教授《梁启超1920年代的文学思想研究》: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既具有反思现代性的自觉性,同时又坚持启蒙精神的思想者,梁启超将文学作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发表了大量与文学相关的演讲和著述。其文学思想中体现了融通中外文学经验,打破新旧文学的藩篱,强调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及启蒙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辩证统一等趋向。其文学观已与早年将文学作为启蒙之利器的时代判然不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场域中与《新青年》同人真正构成建设性对话的重要思想力量。殊为遗憾的是,迄今学界或则忽视梁启超此期文学思想的价值,或则将其纳入文学革命的反对派阵营。有鉴于此,该课题将梁启超纳入现代文学思想形成期的历史视野中,探究其1920年代文学思想的内部构成、思想基础、实践指向及其现代特征,显呈其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多种因素构成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复杂关系,定位其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独具的思想价值和贡献。
孟艳华博士《美国汉语学者的汉语研究及汉语教学研究史》:
本项目旨在梳理美国汉语研究及汉语教学研究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美国汉语学者的汉语研究史;二、美国汉语学者的汉语教学研究史。
美国汉语国际教学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升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研究频频见于学术期刊。同时,学者们对汉学的研究也逐渐扩展到语言学及语言教学领域。在语言与认知、语用学、语言文化对比、语言习得、外语教学法等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中,汉语言本体与教学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项目研究有助于(1)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2)了解美国汉语学者进行汉语言研究的方法、角度、视野、成果,促进汉语言本体研究;(3)了解美国汉语教学及教学研究史,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刘晓海助理研究员《大城市方言文化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近些年来,对方言文化进行保存和保护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规模的调查研究项目也陆续展开。为及时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需要及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研制资源管理开发规范,并建设数字化应用平台。本课题选择层次和来源更为复杂且濒危程度更高的大城市方言文化作为对象,以北京市为代表点,分类细化调查内容,实地获取方言文化资料,在此基础上从类型、层次和发展演变方向等多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同时结合多媒体数据库开发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设计建设一个能提供资料汇集、共享、开发、对外发布等功能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平台,供同行专家和社会大众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