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专家详解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贡献度

发布时间:2013-05-07  新闻来源:宣传部、科研处 

  5月6日下午,应我校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凌德祥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贡献度分析研究”的讲座。张维佳教授主持讲座并进行了点评。

  凌教授从当前中国教育管理部门在教育评估中所认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出发,认为教育管理部门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请进来(外国专家、外籍教师);二是留出去(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三是招进来(来华留学教育);四是请出去或办出去(中国高校国外办学、国外教学)。凌教授认为,上述四类中,“留出去”和“请进来”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而“招进来”是最能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面,应当是评价一所高校国际化的最重要指标。从这个角度讲,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龙头老大”,国际化是北语的特色和优势,北语应当大力发展语言教育产业、语言教育研究,张扬其特色。

  凌教授依据教育部发布的《2007-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见面统计分析》,对京沪两地与全国来华留学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京沪两地9所高校国际化的多个维度,他提出了“学年标准生”(Academic Year Student)的分析指标,细致地分析了各高校留学生(短期生、长期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占比情况。分析表明:2008年因适逢北京奥运,在华留学生总数有较大增长,增长明显的是在北京高校;2009年,在华留学生总数出现回落。2007-2011年,在华留学生总数呈上升趋势,但是升幅不大。凌教授指出,目前有些高校采取了控制在华留学生的本科生的政策,这种做法可能不利于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

  凌教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并未停留于学术层面,他把国际化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经济的贡献度。他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证明,2011年京沪两地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对本地的经济贡献率远远大于同期电影票房。凌教授高屋建瓴地提出,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应当从效益分析的角度出发,展开对经济贡献度的分析。

  凌教授的讲座赢得了听讲座者的热烈掌声。张维佳教授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次讲座:高等教育国际化、来华留学教育、经济贡献率。张维佳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应当从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汉语国际教育;应注重宣传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贡献率;落实学校双代会精神,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对北语的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积极开展与上海交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

凌德祥教授在做讲座

凌德祥教授在做讲座

聆听讲座的师生

聆听讲座的师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