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的第十讲如期在教一楼701成功举办,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讲座,主持人施家炜老师请到了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的刘珣教授。
刘珣教授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生和中外研究生的培养及中外汉语进修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编写理论及师资培养问题。主要论著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持编写《新实用汉语课本》、《实用汉语课本》、《儿童汉语》、《交际汉语一百课》等对外汉语教材。刘珣教授谦虚地自我评价他的成就是:一本小书、一套教材、一套试题以及一个专业。刘珣教授作为资深对外汉语教师与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更编写了许多优秀汉语教材,对汉语教育和汉语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担任北语社汉语教材总编审又为刘教授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和信息整合平台。
刘珣教授本次讲座的题目是《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与创新》,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即:中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教材创新的前提在于加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趋向,教学编写的选用、编写及评价,以及近年来新汉语教材所做的探索。讲座从对国内国外的新旧汉语教材梳理开始,以具体实例呈现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大量值得参考的材料,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见解,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思考,使得我们对对外汉语教材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讲座信息量丰富,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深入浅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主持人施家炜副教授最后就刘珣教授的讲座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和点评,指出在“三教”问题中,教材与教法密切关联,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同时展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教学流派和教育理念的更迭发展,我们当前急需一部对外汉语教材发展史,加强对教材的系统研究和教材教法的接口研究;同时,教材的发展瓶颈不在量而在质,我们的理念应从传统的教材编写向教材研发—应用—评估的循环系统工程转变。作为本学期最后一次对外汉语教学专题讲座,刘珣教授讲座的成功举办也为本学期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