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盛行,“无厘头文化”广受追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就像一提电影,大家感觉就是“大片”一样。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近日揭晓,10种图书获奖。有人质疑获奖作品太“阳春白雪”,都没怎么读过,也读不懂。对此,我不敢苟同。作为评委之一,我认为此次获奖的图书虽然是由专家写就的,但是内容都通俗易懂,是大家应该读,而且绝对可以读懂的。
比如说,《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讲述的全是生活中的小智慧,将身边的大事小事,用经济学原理一一破解。还有《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讲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这个命题,难道说只与学术有关?
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逐渐构成城市里大众的主体,说这些人读不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俗读本,显然不对。而且,他们理应成为“深阅读”的主体。可为何在国外属于通俗读物的,而在国内却被视为“学术读物”,进而被束之高阁呢?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出版社高估了读者的智商,而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就像一提电影,大家感觉就是所谓的“大片”一样。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
这首先表现在“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成为时尚。许多出版物,要么弄些扎眼的大图片,文字寥寥,没什么信息量;要么就是讲些离奇的故事,但除了故事本身,什么思想都没有传递。
大众文化娱乐化,还表现在“无厘头文化”的广受追捧。比如说手机短信,俏皮轻快,娱乐至上,但大多数的只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只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造成了一种“文化泡沫”。
还不仅限于此。我在大学里教写作,发现凡女孩子,无论是诗歌、散文、书评、影评、日记,几乎都是一个主题——情爱。凡男孩子,除了偶然看到几篇庄重之作,差不多都好像流水线上、复印机上出来的一样,行文都是“周星驰”式的。我说可以换一种行文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号召,都成效甚微。
更有意思的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中国的大众文化,不经意间就变得这样了——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糊糊的一团。电视里、电台里,所谓“男孩”和“女孩”们装嗲卖乖的语言,大面积地填塞于我们的视听空间,13亿中国人仿佛一下子都倒退到看童话剧的年龄了……林林总总,我将之命名为“文化疟疾”。它首先在大众文化中蔓延,进而侵蚀一切文化领域。这个“疟疾”高举娱乐的大旗,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浅薄充文化、恶俗当浪漫、大人装小孩的怪诞风景。
大众文化并非不可以娱乐,但不能只会娱乐。如何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这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