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社科院文学所吴子林老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1-11-16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石姗 

11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吴子林老师在教四楼320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文以化成’:孔子审美教育思想诠论”的讲座,这是由校宣传部和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一讲。

吴子林老师首先就自己在《文学评论》杂志十余年的编审生涯与在座师生分享了关于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的感悟,呼吁同学们要严格要求自我,坚持学术研究和论文创作,把学术融入生命之中。这一温馨实际的开场白即刻拉近了主讲人与大家的距离。

围绕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雅言,吴子林老师依次分析了人在成就自我道路上的三个过程。他援引国内外众多著名学者的评论,指出诗一直是人类最普遍最博大的导师,优秀作品可以感发正面伦理价值的力量。通过“诗教”,不仅可以启动善恶之心,发挥风俗教化的社会功效,还能实现对温柔敦厚美感的追求。同时,吴子林老师反观当今教育,认为现代教育应将国学知识纳入体系,践行“兴于诗”的内涵。

随后,吴子林老师指出人的情感被诗唤醒之后,还应该有理性的东西来加以制约和约束。“礼”即是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它能够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上下长幼尊卑之间形成特定的秩序,制约人的知与行,为“成人”过程提供外在条件,“立于礼”是人“长成”的第二个过程。吴子林老师认为衡量人“长成”的标准是情理之间冲突的消除,当二者出现冲突时,需要中和之乐来调和,用音乐陶冶性情,克服情、理的对立,使之归于和谐统一,即“成人”第三个过程“成于乐”。

最后,吴子林老师指出孔子的学说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文化中的“诗、礼、乐”,生命中的“兴、立、成”是一个普遍而永恒的话题。个人应该恪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吴子林老师的演讲幽默风趣,且充满深切的现实感和人文关怀,激发了在场师生的认真思考。我校人文学院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参加此次讲座的同学包括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同学们纷纷就自己的疑问与吴子林老师进行了交流,在热烈的学术探讨之中,其乐也融融。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相继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李勤、Brendan Harkin、陶德民、刘悦笛、李怀亮、金元浦、张晶、刘小枫、陶东风、达姆罗什、铃木贞美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