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山东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炎教授光临我校比较文学所和超星数字图书馆合办的“中外文化名家讲坛”,做了题为“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的讲座。高旭东教授主持讲座,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30人到场听取讲座。
陈教授认为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观念、梁漱明的“三种文明路向”观念以及许烺光的“初始集团”“二次集团”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陈教授从“图腾”这一人与自然的原始脐带入手,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这三种人类早期文明的路径的由来。作为原始的人类活动,图腾崇拜本身包含着向三个方面转化的内在可能:一是神话其自然的成分,弱化其血缘的成分,从而将其转化为与人类血缘无关的宗教信仰,这是西方文化的路径;二是强化其血缘的成分,弱化其自然的成分,从而将其转化为与宗教信仰无关的世俗伦理,这是中国文化的路径;三是既神话其自然的成分,又强化其血缘的成分,将二者结合,从而将其转化为与宗教有关的种姓制度,这是印度文化的路径。然后,陈教授又从汤因比有关“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理论,对造成三种文明不同发展路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陈教授对三种文明的伦理价值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比较。接近三个小时的讲座,陈教授讲到了三种文明各自的图腾、《五月花号公约》、“正常的儿童、早熟的儿童、粗野的儿童”、“单子—水波—年轮”的比喻等丰富的内容,极为条理的阐述了三种文明的路径选择及其区别。
高旭东教授为讲座了点评,认为陈教授的讲座从宏观上对三种文明不同路径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我们这学期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比较研究课程拉开了帷幕。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提问,陈教授进行了详细的回答,从而深化了讲座内容。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了全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