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温儒敏教授光临比较文学所主办的中外文化名家讲坛,以“八十年代的学术生态”为题给我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在逸夫楼第一会议室举行,由高旭东所长主持,我校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近40人参加。
温儒敏教授的讲座回顾了整个八十年代的学术发展史,将八十年代的学术情况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划分。八十年代,时代突变带来的 “精神松绑”的快感,知识分子有极强的使命感、事业心,以及对久违了的学术的向往与尊崇。现代文学和政治的关联是有生俱来的,现实政治的需要给现代文学学科发展带来动力,同时政治又不时制约和干扰学科的发展。在教材重写以及研究过程中,政治评价仍然是基本标准。学会的成立以及刊物的创办对当时学术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海外汉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夏志清的《中国小说史》,对国内研究产生了重要冲击,使得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现代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结合紧密,八十年代,西方文艺理论方法大举引进,很多研究文章都运用国外理论。“影响研究”成为这一段现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切入点。80年代学术生态中一个突出现象是 “去政治化”,人文学者普遍希望能回归学术,从深层讲也是希望重建文学新的政治维度。与今天相比,80年代学术界比较简单、明晰,而90年代之后,学术界多元化,碎片化、平面化,更多的成为一种“项目化生存”。
高旭东教授的点评表达了对温教授讲座的共鸣,认为讲座高屋建瓴地对现代文学学科发展史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八十年代学术生态的特点、优势和缺失,同时点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从今天的经验出发的反思,对今日的治学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能开阔几个专业的学术视野。
提问环节,在座学生踊跃发表意见,就通俗文学、文学史的阐释空间等问题和温教授进行了探讨。超星数字图书馆全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