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我校高旭东教授应邀到清华讲座 庆祝百年校庆

发布时间:2010-03-05  新闻来源:比较文学研究所 何健 

2010年3月初,我校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高旭东教授接到清华大学外语系的讲学邀请,并把他的讲座作为清华校庆的一部分。他就精心准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讲座,以“跨文化视野中的现代清华作家”为主题,比较了清华、北大两所中国最高学府的差异,追溯了现代清华的人文传统,以此来庆贺清华的百岁生日。

高旭东教授在面对外语系师生的开场白中说,清华西洋文学系的传统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非常值得弘扬的,这是因为她为中国培养出来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刨去纯粹的学者,仅作家兼学者、翻译家的就有吴宓、闻一多、梁实秋、李健吾、曹禺、钱钟书、季羡林和穆旦等等。接着,他就从文化选择的角度比较了清华与北大的差异:北大是激烈西化、激进革命(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与极端保古(黄侃、刘师培、梁漱溟、辜鸿铭)的激烈对立,前者以为在文化竞争失败之后只有西化反传统才能救国,后者以为救中国就要保存中国之为中国的固有文化,但是在现代,激进的思潮压倒了保守主义,所以现代的中国革命几乎与北大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毛泽东、邓中夏、张国焘、瞿秋白、罗龙章等不是北大科班出身就是北大的旁听生。清华是美国用庚子赔款的一半设立的,加上学成之后要离开祖国赴美留学,洋环境反而激发了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进入清华是以学习西洋文化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跨文化是现代清华的宿命,融通中西就是清华的文化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清华的大学部建立虽晚,比较文学课却最早在清华讲堂上出现的原因。高旭东教授以清华培养出来的吴宓、梁实秋、钱钟书为个案分析的对象,详细论述了这一点,认为从吴宓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西学)”,梁实秋在古典主义与儒家文化、浪漫主义与道家文化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到钱钟书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吐纳东西、再造文明的文化精神。所以清华的传统造就了更多的文化大师、专家学者和建设者。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清华的这一现代传统值得弘扬。

讲座在意犹未尽的掌声中结束。清华大学外语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宁教授主持了讲座,他尤其推崇高教授讲演中所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记和学术激情,陈永国等学者以及外语系师生近40人参加了讲座。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