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汉语教学法研习班系列课程之“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讲座举行

发布时间:2010-07-29  新闻来源: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 提供 

7月27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研习班系列课程之六“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在学员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帷幕。该主题单元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韩照红教授主讲。

韩照红教授曾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她长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和任务教学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与第一语言的自然获得有何不同?第二语言是老师教会的还是学习者学会的?我们如何认定学习者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第二语言?韩照红教授以这些语言教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始了授课。她首先回顾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十大假说,包括:中介语假说(The Interlanguage Hypothesis)、根本差异假说(The Fundamental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注意假说(The Noticing Hypothesis)、互动假说(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语言形式假说(The Focus on Form Hypothesis)、输入处理假说(The Input Processing Hypothesis)、输入强化假说(The Input Enhancement Hypothesis)以及输出假说(The Output Hypothesis)。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与第一语言获得截然不同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信息输入、协商、反馈,最后才能流利地输出准确的句子。教师应该尽最大可能为学习者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给学生设定具体的任务。

语言学习中的“任务”指的是要求学生使用目的语完成某个目标的交际活动,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处理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学习。韩照红教授用简练的语言精辟地概括了任务教学法的主旨、定义以及具体操作方法。为了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的目的,我们需要首先进行需求分析,制作任务清单,对具体任务进行分类分级并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一个完整的任务设计包括目标(Goal)、输入材料(Input)、使用素材的方式(Conditions)、具体过程(Procedures)以及预期成果(Predicted outcomes)。一个成功的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背后凝聚了教学设计者对语言能力和认知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下意识地完成语言习得的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通过宏观的理论介绍和微观的任务实例演示,韩照红教授循序渐进地向学员们完整地展示了任务教学法的全貌。她全程采用英语授课,讲解条理清晰,举例具体生动,与学员们充分互动,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任务教学法在国内英语教学界已经开始应用,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韩照红教授为期两天的讲座为学员们开启了一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新窗口,对国内整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也具有极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