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4月30日下午,新中国语言声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年近八旬的张家騄研究员应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王建勤教授的邀请,到中心作了题为“汉语语音知觉系统分析和区别特征系统”的报告。他首先概述了语音的一些基本属性,并提出语音具有社会基因的性质,然后介绍了他曾做过的汉语语音知觉特征分析实验,以及运用多维分析方法得出的汉语声母、韵母知觉混淆矩阵,最后就汉语语音的区别特征系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一些新的观点。
他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在场师生认真听讲、积极发问,获益匪浅。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仍意犹未尽,并与张家騄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张先生1955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师从马大猷教授学习电声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应邀在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先生是新中国从事语言声学研究工作时间最长的老一代科研工作者之一,培养了许多语音及声学研究高级人才,而且至今笔耕不辍。他去年还出版专著《汉语人机语音通信基础》,并参与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GF0015-2010)的研制。
张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言声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及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主任委员,并且是国际言语数据库言语输入/输出系统评价协调委员会成员,《应用声学》副主编,日本电子情报通信学会(IEICE)《信息与系统(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专刊顾问。张家騄先生还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