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由宣传部与比较文学所共同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68讲在教四楼205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同构的写作是如何获得差异的?》,主讲人是当代著名诗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萧开愚先生。
萧教授先以深沉舒缓的语调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他指出,由于作者在写作时可能戴着面具,单纯的阅读使读者难以跨越文本与生活的隔阂,去深入了解作家本人,但通过对作家朗诵风格的观察,听众能增进对诗人基本面貌、性格和思想的认识。萧开愚教授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第一个探讨维度:写作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浓缩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也交织着他对自我乃至全人类生存意义的深远思考。与此同时,萧教授也强调,由于人类存在时空以及各民族心灵体验的同一向心力,产生于不同文化与时代环境下的诗歌往往会结下友谊,形成心有灵犀、彼此关照的奇妙联结。随着近年来诸多学者对这种文学现象的深入探讨,国际比较文学界出现了新的研究动向:由语种政治理论统摄的差异性研究转向深入不同民族心理和外在共性的同一性研究。前者固然可以成为亚非国家追求文学本土化的强烈动力,但由于欧洲文学文论的稳定权威性,常常会使亚非作家学者在文学比较的肇端就将具有中心地位的欧洲文学和文论经典作为研究的参照系和出发点,最终挫伤自我争取政治、文学权力的抱负;后者则有意使文学研究脱出历史、政治影响的怪圈,向着文学文本和心灵体验的原初力量回归。萧教授以对《江雪》的读解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权力层级分明,个性世界被排斥甚至剥夺的封建社会,《江雪》偏偏是一首关于“孤独”的诗:在浩渺无垠的白雪世界里,只有作者得以享受全然疏离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孤独体验;但这种怀才不遇、屡遭排挤的感受,由于在文本语境中钩连着对姜子牙“弯钩垂钓”意象的引申而流露出暧昧的现实意识,成为其政治自荐诗。柳宗元与前贤共通的外在经验与其独特的内在感受形成了《江雪》创作的基本张力,从而使《江雪》的叙事空间游移于出世与入世、庙堂与江湖之间,并进而得以突破传统,实现同构性笼罩下的差异化书写——文字的自我建构性、作家对传统因素的比较综合以及他独特的生存体验,都促使作家摆脱传统的压力,因而“影响的焦虑”并不像布鲁姆所设想的那样严重。《江雪》所蕴含的矛盾感受,在同样遭贬的苏轼和袁世凯那里得到了呼应:苏轼评价《江雪》最后两句为“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而袁世凯则将自己装扮成“蓑笠翁”,借以表达自己志在千里的抱负。这又说明文学的同构性基础正是人类共通的心理因素。此外,萧教授对卞之琳《春城》与艾略特《荒原》中环境污染主题的平行分析,则雄辩地论证了不同民族间的共性心理有其清晰的现实渊源——穿透时空局限的人类共同生存处境。
整场讲座中,萧教授的讲解娴熟地穿梭于德语诗、英语诗、中国现当代诗以及古典诗之间。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与萧开愚教授进行了富有深度的讨论。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总结了萧教授提出的重要观点,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诗歌品茗,非常富有启发性。李庆本教授高度赞赏萧教授的研究观点,并就讲座内容进行了引申,提出了文学研究应向感受性回归的观点。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