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开讲“新闻传播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15-11-13  新闻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张倩绮 

    11月12日下午,由北语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第46期“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于教四105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为北语师生作了题为“‘华莱坞’批判”的专题讲座。
    自从美国“好莱坞”出现以来,印度出现了“宝莱坞”,中国自然也缺不了“华莱坞”。可是,非要将“莱坞”模式嫁接进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是否是有效的呢?李道新教授认为,自从有人提出“电影应该诉诸其娱乐本性”的观点以来,华语电影过多的学习外来的电影类型和制作手段,国内电影学术界失去了更加冷静的声音来思考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
    华语电影的出路何处可寻呢?有学者认为,“华莱坞”的建立“既可突破过去华语电影研究的语言束缚,也可打破以往中国电影研究的地域局限,从而可以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和世界华语电影的基础上开辟更加广阔的未来……”这种逻辑并不成立。李道新教授说,华语电影根本的问题不是“华莱坞”这一个产业的建立能够解决的,对华语电影自身的内涵,生产、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林松辉教授则提出了以“跨国作为方法”的可能性。林教授提出,亚洲作为方法最核心的目的,是在用主体性的多元转化,通过新的亚洲、第三世界想象,更多的参照点及肚照架构更得主体性的构造更为多元化。李道新教授进一步提出,跨国作为方法是近年来国内电影界争论的最主要论题。李道新教授以吴宇森、李安导演为例,他指出,这些国际导演能够将国外视角作为第一主体讲述中国故事,但他们却不能将国外的观点顺利与国内电影嫁接,因此他们有不少作品能够在国外大获好评在国内却遭冷遇。而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华语电影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华莱坞”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以新金融、新文化为主要投资方向的控股集团企业,致力于华语电影与外国电影的沟通与合作。但是,“好莱坞”的产业力量是“华莱坞”所不能比的。李道新教授认为,从华语电影到“华莱坞”,国产电影产业正面临一个作为文化工业的跨国电影悖论,这种悖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大工业遂页不能不造出制造机器的机器,一到获得了制造机器的机器时,大工业才能用自己的脚站起来”。李道新教授指出,在国产电影产业,我们还没有“制造机器的机器”,华语电影在资本、生产、制作方面还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道新教授最后引用1934年《明星半月刊》刊登的《中国电影的本质问题——一夜贫乏的备忘录》一文中的观点:“中国的电影文化并不是资本主义化的好莱坞电影文化可以替代的。我们新文化的建设是过去电影企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量的发展而转变到一个新的质的改变。”然而70年已经过去,这种质的改变,现在也还没能够实现。

11

 

22

 

33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