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新华社高级记者解国记讲述新闻舆论监督的空间与把握

发布时间:2015-11-20  新闻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张倩绮 
    11月19日下午,由北语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第48期“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于教四105举行。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为北语师生作了题为“舆论监督的空间与把握”的专题讲座。党委宣传部部长高金萍教授主持讲座。
    舆论监督是新闻的主要功能之一。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做一个合格的把关人?解国记提出讨论这一问题的四个角度:一是舆论监督的采访空间问题,二是舆论监督的编辑空间问题,三是未来的舆论空间构想;四是舆论监督的把握问题。
    对于舆论监督的采访空间问题,解国记以“郑州货站街信箱‘十月怀胎’竟无人过问”、“苌庄乡猪头税竟按人头收”、“河南农民陈重申反映‘三乱’被村干部杀害”等重大新闻案件为例进行了分析。这些新闻事件都是极为敏感的选题,一定程度上触及到社会管理、社会法治。面对这种现象,新闻记者应当敢于报道、揭露事件真相。因为题材重大,且具有详实、客观的事实调查,这些报道受到中央的重视并对相关规定、地方行政作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国记说:“记者在舆论监督方面的采写空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限制。”
    关于舆论监督的编辑空间,解国记从十五年前的一段批语说起。这是一段来自朱镕基总理的批示,批示中指出,必须增加‘批评报道’的数量。而目前,编辑需奉行“全面把关”原则。在对敏感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每一个字、词都应当反复斟酌。可以说,新闻记者的采写空间没有限制,但编辑空间却非常有限。
    谈到未来的舆论监督空间,解国记认为有三个要点:主导媒体外的“三个舆论场”,“禁区”与准禁区和“未来可能空间设想”。 当前,除了主流媒体,我国还存在另外三个舆论场:互联网、微信和外媒。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新闻人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解国记指出,在一个法治社会,新闻法不可或缺。新闻法的制定不仅能整顿行业秩序,更能促进社会信息公开透明。
    解国记指出,在舆论监督的报道动机方面,应坚持“党性原则,人民至上;为党分忧,为民请命;抑恶扬善,纠错矫偏”;在操作方面,应注意题材、时地、文风三个关键词。所谓题材,就是要对“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进行监督;时地方面,舆论监督报道不能集中于某个时段、某个地域,要坚持新闻的平衡原则;文风方面,应该做到客观、准确、全面,理直气和、留有余地。
    在讲座最后,解国记寄语北语学生:“当我刚刚从事新闻行业时,我的导师告诉我:‘你要想想自己做的每一篇报道在三十年后还有没有价值。’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一定要有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记住四个词:坚守、争取、博弈,还要勇敢前进!”

做讲座

做讲座

讲座现场2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