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的丁国盛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题为《双语经验对脑功能和结构的塑造》的报告,该报告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丁教授的报告内容详实,研究前沿有趣,吸引了校内外近百名师生的参与。
此次报告主要围绕双语者的双语经验对脑功能和结构的塑造作用,探讨经验与脑可塑性关系。丁国盛教授介绍了脑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的研究缘起,脑可塑性最早发现于动物研究,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动物有不同的脑变化,随后应用于人脑的可塑性研究,认为人的特定脑区会发生改变,比如:出租车司机的空间感脑区比常人活跃。此外,丁国盛教授还介绍了如何将脑可塑性研究与语言研究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丁教授提出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否引起的大脑的功能与结构的改变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假设是双语者大脑中存在特定的认知加工成分(Specific Cognitive Components),假设提出的基础是已有研究中已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会带来神经基础的变化以及双语间的认知控制。丁教授倾向于认为双语者头脑中不是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是整合加工后成为一个融合的系统。丁教授以熟练的汉语口语-手语双语者(双模态双语者)为切入点,与第二语言经验贫乏的汉语母语对照组进行比较,综合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和结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别进行了4个实验,对比了在语言产生和理解中的脑功能激活模式和脑网络连接模式以及脑皮层灰质密度发育状况。研究发现,双语者的母语语言生产及理解的脑功能网络发生重组,脑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与双语控制的神经基础有关,特别是左侧尾状核。这些研究证据表明,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引起人类大脑的功能与结构改变。
丁国盛教授对研究者提出勤切期望,希望研究者不仅要善于发现总结语言现象,更要从中总结出更多更高的理论意义。丁教授的报告开拓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引发了在场师生的众多思考,师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丁教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丁国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