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林茂灿研究员应邀为北语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5-04-22  新闻来源:汉研中心 

  4月15日,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讲座于新综合楼1125如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了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林茂灿就“汉语语调与语调教学”一题作报告。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张劲松教授、江新教授等近百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该报告主要有“赵元任汉语语调教学及其示意图”、“英语AM理论”、“语调”、“汉语语调的双要素模型”和“语调教学”等六个方面内容。

  林老师由Ochala(1978)的一张研究英语语调基频产生的生理机理图导入,进而播放“一张单程票二百四十四”不同语气的录音让同学们听辨,提出“汉语语调重音在哪儿”的问题。接着,林老师简要介绍了赵元任先生语调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英语的AM理论。语调”是此次讲座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林老师就“汉语边界调“问题介绍了两个实验:一是“切割实验”,其结果初步表明疑问信息绝大部分由边界调携带;二是“末音节互换实验和范畴试验”,进一步证实边界调不等于句末调,并认为边界调与“斜率”有关。接着,林老师从边界调的音高起讫差值得出边界调的三种音高模式,并指出疑问和陈述边界调的特征,即疑问边界调的音高曲拱斜率是相对于该音节声调的逆时针加大,而陈述边界调的音高曲拱斜率是相对于该音节声调的顺时针加大,从而保持声调的“调型不变”,证明赵元任先生的“代数和”主张是正确的、科学的。然后,林老师简要介绍了宽窄焦点重音的声学表现及其特征。在“汉语语调的双要素模型”这一部分中,林老师指出重音和边界调是汉语语调短语的本质和核心。在“语调教学”部分,林老师分为两个问题来谈:一是“边界调”问题,认为克服洋腔洋调在于子句(即短语)末音节声调的调型保持不变,因此汉语教师需逐步建立和掌握边界调特征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学好边界调。二是“重音”问题,林老师提出了三点教学建议,并通过介绍“中重”型和“重轻”型两音节词的VCT和Ps对基频产生作用的初步试验结果,说明基频产生机理研究对教学的重要性。小结中,林老师深切期望大家以后能展开基频产生的生理机理研究,将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

  林茂灿研究员的报告内容充实,声文并茂,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在互动环节中,江新教授、张劲松教授等师生纷纷提出自己观点和疑惑,林老师耐心给予解答。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