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教二楼460教室内座无虚席,北语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教授王治敏应邀为北语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海外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的专题讲座,来自校内外的两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治敏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教学、语言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研究等。2012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曾多次为当地本土教师做汉语教学专题讲座。曾多次担任国家汉办志愿者面试考官,参与公派教师的培训,也曾担任首届“孔子学院杯”汉语教学大赛、“汉语桥”英国赛区评委。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
讲座开始,王教授提出本次讲座旨在通过海外教学和国内教学的差异分析,让学生了解海外教学的实际,教师、教材、教法、教学对象,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做好准备。首先王教授回顾了学者们一直关注的“三教”问题,并指出海外课堂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教法,由此引出她个人的观点:汉语教学的“四教”问题;接着王教授介绍了海外汉语教学的大背景,全球汉语学习者在逐年增加,孔子学院日益增多,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在海外并非国内,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海外教学。海外教学由于学生对象的变化,教师、教材、教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她提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王教授继续说明了海外汉语教学和国内汉语教学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域不同,造成文化、教育体制等方面不同。由于教学制度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必然造成教材不同,并以美国为例分析国内外教育制度不同所在。王教授指出海外汉语教学还是比较新的领域,无论是教法研究、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接下来王教授分别从学生、教师、教材和教法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海外汉语教学学生来源比较广泛,但主要面对中小学生,教师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调动智慧留住学生;在教师方面,王教授搜集了近年来公派教师的数据,汉语教学志愿者的数量也逐渐增长。海外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课时量大、课程类型多、没有固定教材等等考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她也对比了本土兼职教师和公派教师的区别,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海外本土教师在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堂实践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主要优势是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法,由此她提出了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关于教材方面,王教授指出国内编写的教材国外很少使用,没有固定的教材,教材仅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来使用,对于海外教材她主张研制短平快的汉语教材,提出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的碎片化教学;关于教学法王教授提出教师应熟悉各种教法,用行动研究方法实现课堂的有效跟踪,创造自己的教学法三点思考。讲座最后,王教授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堂设计任务体验的环节,大家两人一组,积极讨论互动,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受到王教授的中肯点评和认可。
报告中,王教授见解独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师生互动频繁,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大家踊跃参与结束前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关于海外课堂模式的想法,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助理、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家炜博士主持了本场讲座,她最后对王教授的讲座作了总结,认为讲座突出了海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也对王教授的“四教”理论给予了充分认可,她指出,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核心始终是人,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对外汉语”与“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合并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不仅是名称的更换,更是意味着视野的国际化、需求的多元化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科学创新。此次讲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引发了同学对汉语在海外教学方面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