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知名教授刘珣先生应邀为北语广大师生作了题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法与教材”的讲座,来自校内外的两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施家炜主持了本场讲座。本场讲座是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和教务处本学期共同举办的“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二讲。继刘珣先生16日在教二460介绍了对外汉语的理论研究之后,这次讲座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的完善。
刘珣先生是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材总编审,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生和中外研究生的培养及中外汉语进修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论著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等。他同时主持编写《新实用汉语课本》、《实用汉语课本》等优秀的对外汉语教材;负责研制了我国第一套汉语水平考试试题。
在讲座中,刘珣教授围绕对外汉语教学法与教材的发展脉络为听众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他从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通过对世界二语教学法的介绍带领听众一起思考二语教学对汉语教学的启示。随后,刘教授针对“汉语难”与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做了详细的阐述。从美国80年代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教学的争论开始引导我们回望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演变,从中看出结构主义教学法与功能主义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利弊。而汉语教学法的现状则是集两家之长,呈现综合化的趋势。伴随着“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刘教授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60年来的探索之路。而现如今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法,则是在以北语为代表的中国对外汉语学界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积累的教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优秀元素,摒弃不利的做法所形成的适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规律的一套理论方法。最后,刘教授向我们展示了综合法实践的成果——《实用汉语课本》和《新实用汉语课本》。PCR不仅斩获了国际上诸多的荣誉、收获了多国使用者的好评,也在汉语的推广道路上留下了新的展望。
报告中,刘教授以其独到的见解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师生,生动的情境和实例也让听众们笑声不断。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随即台下的同学纷纷涌上前来请刘珣先生在教材上签字,气氛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