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美国海军学院胡文泽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把”字句语法意义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江新教授、郑艳群教授、张黎教授以及我校施春宏教授、田然副教授等共计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胡文泽教授认为“把”字句是一种“致使”句式,其结构“A把B+C”的语法意义是:与致使源A有关,“把”字句宾语B处于谓语C描写的致使结果状态中。这一结构意义在由“把”字句结构构式的“把”字句结构句中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有强到弱、典型到非典型的分布。
胡文泽教授多年在北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他在教学中发现:现代汉语句法研究出现很多语法框架著述,但很少涉及具体问题。比如“把”字句这一语法点,北美学生生成的把字句常常丢失成分。胡文泽教授认为出现这一问题可能是受传统“处置”说的影响,学生没有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关于“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有各种观点:吕叔湘(1942)认为把字句是一种汉语谓语的“提宾”格式;王力(1943,1945)提出“处置”说;王还先生认为“处置”是语法意义,不是客观地描写。处置说对北美汉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观点成为我们大多数汉语教材“把”字句教学中所依据的主流理论基础。处置说,基本上遵循的是一条“处置行为主体——处置对象——处置行为”的关系主线,其重心是如何做。以往的分析无论是“提宾”还是“处置”均无法涵盖全部类型把字句。胡教授通过大量研究认为,“致使”分析更符合汉语说话人对“把”字句的整体语感。据此胡教授提出“把”字句教学的一种前溯教学流程:动补先行,“话题-评论”结构随后。
胡文泽教授的报告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教法,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胡文泽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