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美国爱荷华大学柯传仁教授应邀在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3-12-12  新闻来源: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朝洛蒙 

  应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爱荷华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第二语言习得博士生导师柯传仁教授于2013年12月9日下午来我中心作了题为认知理论与汉语二语教学(Cognitive Theory and L2 Chinese Instruction)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江新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张博教授、曹文教授、姜丽萍教授以及语言科学院汉语考试与教育测量研究所郭树军教授、任杰教授、汉语进修学院王瑞烽教授等校内外师生近100多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柯教授的报告将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理论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教学相结合,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首先,柯教授回顾了加工水平理论(levels of processing)、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迁移恰当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三个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原则,提出在汉语第二语言学习中除了加工深度,语言知识的编码(encode)与提取(retrieval)的相互吻合程度也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接着,柯教授阐述了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和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提出由于不同加工通道的不同特点和短时记忆负荷量的限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不同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刺激学生不同感觉通道进行加工,同时应注意减轻学生认知加工的负担。

  其次,柯教授又以联接-认知原则(associative-cognitive CREED,ACC)和技能习得理论(skill acquisition theory)这两个理论为代表,讨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implicit learning & explicit learning)这一热点问题,提出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应注意“频率”(frequency)和“突显特征”(salience characteristic)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并强调了语言知识由陈述性(declarative)、程序性(procedural)到自动化(autonomous)的过程。此外,柯教授还从邻域激活模型(neighborhood activation model,NAM)角度讨论了汉语第二语言的语音、汉字和词汇教学,强调在初级水平阶段的词汇教学中避免学习生词时罗列相应的近义词,这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然后,柯教授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正字法模型—(Ke orthographic awareness model)。该模型认为汉语二语学习者在汉字学习过程中经历三个阶段:前部件加工阶段(pre-component processing stage),部件加工阶段(component processing stage),自动化部件加工阶段(automatic component processing stage)。学习者在第一阶段尚未积累足够的汉字,所以没有发展出正字法意识,识记汉字时采用自创的记忆术;当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者心理词典中积累了大量的汉字,自觉运用汉字部件知识记忆汉字,并且可以根据已有的部件知识推测意符透明的生字,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第三阶段的学习者具备了接近母语者的正字法意识,识别和产出汉字都已经达到自动化水平,能够成功判断生字的部件构成是否符合规则,此时汉字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语音错误。

  最后,柯教授从经济学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 ”和经济学现象“Ikea Effect”为切入点,提出语言学理论的建构和完善也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柯教授语言幽默,讲解深入浅出。讲座结束后,听众就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字词加工过程以及语言教学中的具体方式和策略提出问题,柯教授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师生们共同讨论和交流。

  此次讲座受到北京语言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拥有80多个座位的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报告厅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连过道也坐满了学生,还有许多学生全程站着听完讲座。

柯传仁讲座2013.12.9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